乔治医学研究中心
#你们觉得中医真的会被灭绝掉吗?#
中医,广义而言,是我国传统医学医学,包括藏医、蒙医、苗医、回医等民族医学的总称。狭义的中医是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的最终目标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2019年中医药为代表性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
21世纪以来,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疗效和作用逐渐被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成立了30多万家中医诊所。
01.亚洲
新加坡
新加坡卫生部(MOH)于2001年建立新加坡中医药管理局(TCMPB),专司中医药有关事务。2015年由卫生部长委任成立了新加坡中医研究院(ACMS)。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共有3206位合法注册的中医师及针灸师。新加坡现有近10所中医药院校,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
MOH于2012年设立“中医药科研津贴”(TCMRG),中医药科研发展较显著,西医医院与相关中医医疗机构密切合作,在2014年及2017年中医药科研津贴成功录取项目共10项,参与的西医政府医疗机构有陈笃生医院(TTSH)、新加坡眼科研究院、新加坡中央医院(SGH)、国立脑神经医学院、新加坡竹脚妇幼医院;中医医疗机构有新加坡同济医院、新加坡中华学院、SGH针灸疼痛部门、TTSH针灸部门。科研项目即有针灸治疗的随机临床研究、中医针药同用治疗的随机临床研究、单纯中药治疗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及对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型统计调查研究。
新加坡卫生部于2017年拨款500万建立“中医发展补助金”(TCMDG),旨在培训中医从业者的专业性发展和全面改善中医药服务,尤其是在感染控制和患者安全方面。TCMDG可资助个人中医相关培训、企业提供继续教育课程的费用及企业提升中医诊所的医疗服务。
马来西亚
20世纪20年代,马来出现了专门的中医中药组织机构,最早的是麻坡中医研究所(1924年)、雪兰莪杏林别墅(1925年)、霹雳药材行(1925年)及槟城中医联合会(1928年)。此后,马来先后成立的中医药组织曾超过40个,分布在各州。
1945年秋,吉隆坡中医界成立雪兰莪中国医学会。1948年,易名为马来亚中国医学会。1948年元旦,马来西亚中部各州中医界人士又组成中马中医师公会。1953年,马来亚中国医学会撤销,与中马中医师公会合而为一。中马中医师公会于1988年易名为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2015年,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又更名为马来西亚中医总会,并于2017年成为马来西亚卫生部委托的中医药团体唯一代表。目前,中医总会拥有2000多名会员,是马来西亚专业中医的总会。
进入21世纪后,马来西亚政府日益注重传统和辅助医药发展。2004年,马来西亚政府成立传统与辅助医药部门,在参与的八位传统医药组织代表中,包括中医总会在内的中医组织占有三席。2016年,马来西亚国会通过了《2016年传统与辅助医药法令》。根据法令,马来西亚多家医院成立传统与辅助医药单位,提供针灸、癌症中药调理等中医服务。
马来西亚中医总会还开办了两所慈善性质医院——中华施诊所和中华中医院,中医总会会员轮流参与义诊、各界捐赠款负担药费,过去60多年来,不分种族和宗教,已经为各族贫困患者诊疗230万人次。仅中华中医院一年施出的药就有17万剂之多。2014年,马来共有15家医院提供中医针灸等治疗,其中针灸科治疗痛证及中风备受重视。中药店铺约3000余家。
进入20世纪后,根据政府要求,中医教育正规化,很多大学开设了中医专业。2013年,马来华人医药总会宣布整合马来西亚中医学院、柔佛中医学院、吉隆坡中医学院等院校,成立中医药大学,推动了传统中医药学术教育的发展。中医师公会又和中国多所医学院合作成立学、硕、博士班,协助中医学生进一步深造,建立更完善的培训体系。马来私立高等院校纷纷建立起政府承认的中医药专业。目前,国际医药大学、英迪学院、南方大学学院、拉曼大学等7所高校已成立或正在筹建中医药高等教育专业,旨在培养专门的中医药人才并成为本土中医药人才的摇篮。
泰国
1903年,泰国第一家中医药医院——泰京天华慈善医院(旧天华医院)成立,医院旨在为贫困病人提供免费中医中药治疗。1925年,泰国中医师总会成立,这是泰国有影响力的中医药机构之一。
1995年,泰国公共卫生部内设了泰—中医学交流中心,专门用以支持中医药发展,并作为泰中两国卫生部门间的协调机构,后与分管其他传统与替代医学的组织合并,形成了泰医与替代医学发展司。2000年,泰国颁布法令,批准医生可以使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并在2001年为11名中医师颁发了第一批中医执业准证。2004年,泰国华侨大学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办的第一个中医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学制6年。同年,作为泰中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泰—中医学交流中心升级为“东南亚泰中医药研究院”,并于2005年正式揭牌。2012年,泰国三大中医药协会,即泰国中医师总会、泰国中医药学会、泰京联华药业工会合并,同年第一届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完成专家委员选举和任命。目前共有6所大学设有中医系,开展中医本科教育。
截至2012年,共有166家泰国公共卫生部下属综合性医院提供针灸服务,涉及271名医生。此外,泰国还有两所中医医院,即华侨中医院和泰京天华慈善医院,可提供中药、针灸、推拿等综合医疗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泰国从事针灸的私人诊所不下千家,政府也鼓励综合医院提供针灸服务,位于曼谷的华侨中医药总部针灸科每年就诊患者量达到近10万人次。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早在1987年政府正式通过和批准了中草药议案。有中药店800余家,多有坐常中医师诊病,也有许多私立中医院广泛应用中草药和针灸进行治病。较大的中药批发商约为10家,中小型约为40家。
越南
中医在越南被称为“北医”,越南本土医学被称为“南医”。
古代越南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以后,中医药成为越南的主流和正统医药并得以广泛、系统地传播。中医药在古代越南本土化的过程中经过改造、创新和发展,在保留其理论精髓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源自中医药又区别于中医药的越南传统医药。越南传统医药好比中医药的“孪生兄弟”,同中医药的“亲缘关系”不亚于韩国东医、日本汉方与中医药的关系。
从共性角度看,越南传统医药在理论体系上与中医药一脉相承,没有根本区别。从差异性角度看,越南传统医药与中医药的主要区别在于用药,即“南药”的使用方面。在越南传统医药形成过程中有慧靖(1330-1400)和黎有卓(1720-1791)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慧靖本名阮伯靖,越南陈朝人,被誉为“南药圣”,是越南公认的越南传统医学创始人。提出了“南药治南人”的思想,为越南后世传统医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黎有卓,越南后黎朝名医,自号“海上懒翁”,被越南后世尊为“医圣”“越南华佗”。他使用汉字编撰了越南第一部医学全书《海上医宗心领》,共28集66卷,是越南传统医学的开创性代表著作和越南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海上医宗心领》重点阐述了阴阳五行、病因病机等医学理论以及临床各科诊疗技术和药学知识。该书还坚持并发展了慧靖“南药治南人”的主张,专门记录了南药及其使用方法和处方,标志着越南传统医学的正式形成。
16世纪初,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西医随即传入。此后,中医和越南传统医学被统称为“东医汉喃”。
越南传统医学的称谓经历了“南药(14世纪)→南医、北医(15世纪)→东医汉喃(19世纪)→东医学(1945年)→越南传统医学(1986年)的演进历程。
在当代,越南对传统医学的称谓主要有“传统医学”“东医”及“民族医学”。“东医”可作广义的“越南传统医药”,它是包括中医药和越南传统医药在内的“东方医药”。“越南民族医药”可作不包括中医药在内的狭义的“越南传统医药”。
越南逐步建立起“大学→大学后”的传统医药高等教育体系。胡志明市医科大学、河内医科大学、太平医药大学、顺化医科大学、芹苴医药大学、海防医药大学等西医院校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开启了越南传统医学大学和大学后教育。尤为重要的是,越南于2005年成立了卫生部直属的越南传统医药学院,是越南唯一专门从事传统医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学院。越南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勃兴是越南传统医药快速崛起的“一剂猛药”。
在传统医学医疗体系方面,越南已初步建立起“中央—省级—县级—社级”的传统医药医疗体系。目前越南有中央传统医学医院、中央针灸医院、军队传统医学医院、公安部传统医学医院等4家中央直属传统医学医院。此外,越南的63个省级行政区均设置了传统医学医院;700余个县级行政区的综合医院设置了传统医学科;11 000余个社级行政区的卫生站配备了传统医学服务人员。当然,也应看到,这一时期越南传统医学医疗机构的水平还不高。各级传统医药医疗机构在人员、设备等资源配备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县社两级尤为突出。以越南永富省为例,直到2009年,该省的9家县级综合医院仍有5家未设置传统医学科;137个卫生站仍有4个无传统医学服务人员。
越南很早就提出东医与西医相结合,规模较大的中药店有近200家,中小药店更是遍布城乡。现从中国出口到越南的中成药就有180种。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齐全,无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药应有尽有。中国共有16家药品生产企业获得在越南的经营许可证。
日本
自20世纪80年代后,汉方医学在日本发展迅速起来。据统计,日本从事汉方医学为主的人员有15000人左右,从事针灸推拿的医务人员约10万,从事汉方医药研究人员近3万。有汉方医学专业研究机构10多个,有44所公立或私立的药科大学或医科大学的药学部也都建立了专门的生药研究部门,还有20余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组织。
日本官方对汉方医学的应用和研究充给予了愈来愈多的支持和关注。首先在医疗政策方面,厚生省除规定大部分汉方制剂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外,还规定针灸费可部分地从医疗保险中支付。同时还同意在西医院内开设东洋医学科。在汉方医学教育方面,文部省正式下文成立世界第一所正规的针灸大学,使汉方医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行列。
日本的中医药产业是以汉方药为主的。汉方药是指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的有效方剂,它们有着固定的配方、剂量和功效,也有着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日本把汉方药当成是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中医药产品,通过科学化、工业化、国际化的方式进行生产、销售和推广。日本还把汉方药列入了国家医疗保险体系,使得汉方药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日本的中医药产业是以出口为主的。日本在生产汉方药时,不仅考虑了日本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考虑了世界各地市场的需求。他们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习惯、法律和偏好,对汉方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和创新。他们还利用了自己在科技、品牌、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将汉方药推广到了全球各地。
日本就成功地将中医药产业做到了世界第一,而且远远把中国甩在了后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22年,全球中医药市场规模达到了1000亿美元,其中日本占据了90%的份额,而我们只占据了3%的份额。
韩国
20世纪30年代,韩国开始大力推广本土中药,同时也引入了中国中医知识,加速了韩国中医的发展。随着韩国中医的不断研究和推广,韩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中医诊疗体系,并成立了专业的中医机构。
目前,韩国的中医医院和诊所大约有3600多家,其中设备较好的韩医院有20多所,如园光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在理礼、全泉开设的韩医院,庆熙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在汉城设立的附属韩医医院等等。目前中医医生和疗法师总数超过1.2万人,其中60%以上为女性。这些中医机构主要分布在首都圈、大邱、釜山等地,服务中国留学生和当地民众。此外,近年来韩医学科研也有相当规模及水平,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主要课题有难治病(如癌,糖尿病,高血压,中风,肝炎等)、经络实质及综合的研究、实验动物的经穴选择、针刺麻醉与止痛等。尤其是四象医学的基础研究颇具特色。
韩国已有经教育部门注册的正规全日制韩医大学11所。比较著名的有庆熙、圆光、东国、大邱、大田等大学的韩医科大学。这些大学历年来为韩国培养了大批的韩医人才,每年毕业的合格毕业生约为670名。
02.欧洲
英国
相比较欧洲其他国家,英国政府对中医药采取比较开明的态度,英国是第一个将中医药立法的国家。中医药在英国,尤其民间发展较快。由于英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的特殊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包括压抑、失眠等)、腰疼、慢性疲劳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关节炎、牛皮癣、亚健康、湿疹等成为英国民众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中医药在这些疾病治疗上都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得到许多患者的肯定和接受。在近年英国主流媒体对中医药持积极态度的新闻报道中,可以发现中医药尤其是针灸在缓解治疗各种疼痛、提高生育、缓解焦虑、防治痴呆、治疗耳鸣、动物治疗、美容减肥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使用。
中医药传入英国最早在十七世纪,在2003-2006年达到鼎盛时期。并成为欧共体的第三大中草药市场。
自2008年英国受金融危机风波以及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影响,英国各个城市的连锁中医诊所出现衰退迹象,有的到了破产地步,诊所数量也在不断的减少,目前约有2000多家中医诊所。
在英国,中医药作为补充医学(complementary medicine)和替代医(alternative medicine)应用与发展,所有在英工作的从业人员不能冠以“doctor”头衔,而是被称为“practitioner”。中医药尚未纳入英国全民公费医疗体系(National Health System,NHS),只有商业保险的患者,能够报销治疗费用,许多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是自费的。密德萨斯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在1996年合作设立中医学学士教育,随着中医药的“立法”与“注册”,中医药逐步取得与西方医学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担任着与西医相同的责任和义务,两者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德国
德国是一个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整体素质较高,对东方的文化了解甚多,当然对古老的中医和针灸也有一定的认识,普遍持欢迎态度。德国的针灸医生大多数为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的医生,经过一定的西医实践后改为学习中医的。他们出于两种情况,一种是热衷于东方古老的中医针灸医术,对它们的神秘疗效怀有一种崇敬感,一种是由于德国医生的失业率很高,迫于生计,被迫改为学习中医的;但前者远远高于后者。当然,在德国医生的行列中,不乏也有一些中等专业学历者,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自学成材而成为医生的。在临床医疗中,德国医生把针灸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诊治病人既用西医疗法,也用中药和针灸,以便争取治疗更多的病人。
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许多的医疗机构,如慕尼黑心脏中心、海德堡大学医学院等均开展了针刺麻醉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德国第一家中医医院—魁茨汀医院(现名: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医院)正式建立,开启了中医药在德国发展的新篇章。这家医院值得浓墨重彩提一提,这是中医药国际化最具标志性的成就之一。魁茨汀医院是第一所合作建立的海外中医院(1990),第一所收治住院病人的海外中医院(1991),第一所保险公司付费的海外中医院(1991),第一所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个人健康和病案管理的海外中医院(2008),第一所中国中医药大学海外附属医院(2010),第一所治疗身心疾病的海外中医院(2010),第一所开展治未病研究的海外中医院(2016)。目前这个中医院经常会出现一床难求的情况。它在德国乃至欧洲人眼中,都是最最“三甲”、最最正宗的中医院。
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如今越来越多的过人开始选择中医来进行治疗。德国埃伦巴民意测验机构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德国民众愿意接受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曾接受过中医治疗的受访者中,此比例为89%。中药作为中医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在德国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大约每15000人就有1家中医或针灸诊所。
法国
法国的中医药教育以民间为先,渐成一套体系完备的“教师、教材、实习、考试”教育模式,并逐渐被各大医学院校所接受。诸如巴黎第十三大学达芬奇医学院和第六大学居里医学院,目前皆可授予西医博士以中医文凭。
目前在法国共有约3500位国家认可的针灸医师;在38家法国国立医院中,有11家开设针灸门诊;中医或针灸诊所约2800家。
中药之所以在法国没有得到广泛发展,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中草药缺乏国际认可的毒副作用说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药与法国本土生产的药品之间存在巨大的利益之争。尽管如此,中药在民间依然拥有巨大的市场。
如J&Z药业公司在法国乃至欧洲搭建了唯一集研发、生产、教育及文化宣传为一体的中医药平台,所有产品全部采用REQS质量认证系统,是唯一达到欧盟认证标准的企业,目前已累计研制出56种中药产品。其他如Dieti-natura、Jardin Bio、Super Diet等多家公司皆以中药为主要经营产品,诸如人参、枸杞、蜂王浆、益母草等保健植物制剂在法国的认可和接受程度颇高。
此外,向法国输送药用植物的主要国家中,中国占据了最高的中药市场份额。而预防保健医学也是目前在法国推广较好的中医项目,法国将预防保健医学纳入医保体系,使中医特色的导引等保健方法能够更好地被法国民众所接受。
荷兰
受益于宽松和灵活的市场环境,中药越来越获得荷兰主流社会的认可。目前有1600多家中医诊所、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5%、出售450多种草药饮品、150种中成药和80种颗粒剂。
03.美洲
美国
随着针灸在美逐步合法化,中国传统医学在美国的发展势头良好。据不完全统计,全美已有中医诊所8000多家。仅加州有执照针灸师已达8600人(这些针灸师64%是本科大学毕业生),诊所800多家。全美有20多个针灸医疗中心,从事针灸研究和治疗,研究项目有200多项,所治疾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肥胖症、过敏性疾病、心功能不全等数十种,特别是中药、针灸治疗艾滋病出现了较好苗头而很受关注。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医、针灸学校20多所,有40多个中医针灸学会或基金会,创办近10种中医、针灸杂志。并在不同地区召开了一些国际性中医药或针灸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
美国公众和医学界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安全有效和通用广泛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约有15%的美国人接受过中医治疗,其中73%的人表示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自2007年起,联邦医疗保险开始覆盖部分中医服务,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2015年美国中药市场规模达到144亿美元
随着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中药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据统计,美国人每年要花费60亿美元用于营养保健品,而且这一市场以每年增长20%的速度拓展。美国约有5%的患者服用天然药物,其中80%的人在治疗过程中服用中药。
加拿大
目前在加拿大有阿尔伯塔、魁北克、卑诗、安大略、纽芬兰和拉布拉多五个省实现了针灸立法规管。2008年,这五省在联邦和省政府财政支持下成立了加拿大中医针灸管理局联盟。2013年起,该联盟在官方支持下,在五省推行统一的中医及针灸师注册考试,各省彼此承认注册针灸师资格。这五省之外则形成了各地的中医协会。
已实现整体中医立法的是卑诗省和安大略省。卑诗省1996年在温哥华成立了针灸管理局,后形成中医针灸管理局。卑诗省也是目前加拿大唯一对中医师给予“医生”头衔的省份。安大略省在2006年实现中医立法,并于2013年成立中医师及针灸师管理局。在华人的努力下,卑诗省有几个城市还设立了“中医针灸日”。
由于中医治疗属于另类治疗,未纳入全民健保体制,因此加拿大绝大部分公立学校还没有正规中医针灸的学位课程。可喜的是,一些院校已出现了正规的中医针灸课程。比如,1998年,阿尔伯塔省麦克文大学学院(2009年更名为麦克文大学)开设了为期3年的中医针灸专业课程;2016年,安大略省乔治亚学院开办中医针灸专业,毕业生可获高等大专文凭;多伦多市政府资助的亨伯学院从2016年开始中医专业招生;卑诗省昆特伦理工大学也自2016年开设了全日制中医针灸专科课程。
卑诗省教育厅在2014年批准了昆特仑理工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北美第一所公立中医学院。双方达成学分互认、学历+学位的合作形式。
加拿大中医针灸医疗,主要是以私人诊所形式开展的。全加拿大约有中医针灸从业者2000余名,中医针灸诊所遍及全国各省。这些诊所大多为华侨开办的,但都附设药店。
每个诊所一般有五六位医护及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很高,人人都是多面手,一人数职,即当大夫又能抓药,又会制剂。诊所主人不仅会看病,而且又会经营采购,销售中药,服务热情周到,看病疗效好,深受患者的欢迎。因此,在加拿大的中医针灸开业者,经济情况都很好,即使受诊所聘用的中医师,按每个病例取酬,每天可诊20余人,收入也不菲。这也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医针灸医疗在加拿大是深受欢迎的。
中医药疗法、针灸疗法在加拿大还不能享受医疗保险,病人需要自付医疗费用。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患者前去中医那里自费看病。
04.澳洲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最早进行中医立法的国家,并且多次与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联合办学,本土关于中医药的组织机构众多。澳大利亚政府也将中医行医纳入了商业经营范畴,允许澳大利亚的中医医馆营业。
澳大利亚目前共有3000多个中医诊所和3000多个针灸诊所,每年门诊量约280万人次,这些诊所主要采用中医针灸、推拿、中药治疗以疼痛为主的疾病。截至2019年6月30日,澳大利亚联邦医管局公布的最新中医师注册人数为4892名。随着澳大利亚中医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澳大利亚教育部也开始逐步重视中医教育,先后有10所高校开设了中医课程,并承认了相应的学位。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11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