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出国

[太阳]1991年,一位中国籍留美博士,原本前途无量,只因深夜手插口袋,去导师家找导师谈事,竟被美国毫不客气地驱逐出境。

 

1966年的一个春天,湖南的知识分子家庭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们给他取名叫谢彦波。

 

他的母亲希望他能成为才华横溢的人物,但他小时候说话不流利,让她感到失望。

 

 

周围的同龄人都叫他叔叔阿姨了,而他还是一副傻乎乎的样子,这让母亲很是尴尬,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关注过他了。

 

 

“你这样教育孩子是不对的,孩子本来就不外向,你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改变他。他现在过得很好。这小子平时很沉得住气,将来必成大器。”

 

 

在这段时间里,父亲一直在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发现他的思维方式和其他孩子有些不同。

 

 

在老爸的精心培养之下,谢彦波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初中数学三年级完成,高中三年的物理、化学、物理。

 

 

一九七八年,年仅十二岁,他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谢彦波从小就被人捧在手心里长大,变得目中无人。

 

 

18岁,谢彦波已经拿到了硕士学位,拿到了博士学位。

 

 

大家都说,以他的实力,二十岁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不过那个时候,国内的科技水平并不高,想要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建树,出国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于是,谢彦波决定去美留学,他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安德森。

 

 

这段时间,谢彦波一直都在努力学习,他从来都不是一个靠天赋吃饭的人,他一直都很努力。

 

 

不过,到了最后,安德森的位置是空着的,谢彦波没有和上一任导师打声招呼,直接拿着论文离开了。

 

 

安德森见谢彦波态度诚恳,便主动提出要给他做论文指导。但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谢彦波的英文太烂了,安德森根本看不懂他写的东西。

 

 

谢彦波重新学习英语,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英语文学的硕士学位。但现在,他的论文才刚刚开始,安德森就不同意了。谢彦波很是疑惑:“怎么了?”

 

 

安德森道:“其实,我们两个人的论文,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流派,所以我没办法让你通过。”

 

 

不过,安德森认为,每一个研究人员,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选择一位合适的导师,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谢彦波看来,这是安德森的一种偏见。当时安德森给谢彦波找了一位导师,但谢彦波死活不肯,非要和安德森对着干。

 

 

不过在学术上,安德森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他不认为自己能够指导谢彦波。

 

 

就这样,一等就是九年,谢彦波的耐心,也在一点一点地消磨着。

到了1991年,他突然闯入了安德森的家中。他双手插在裤兜里,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走到安德森的房门前。

 

安德森当时就惊呆了,这大半夜的,到底是谁在骚扰自己?要知道,在美国,非法闯入别人家里的人,都是要被主人枪毙的。

 

这是出于美国的安全考虑,为了保护当地居民的安全。所以一般情况下,除非是穷凶极恶之辈,否则不会如此疯狂。

 

 

但当安德森开门的时候,却看到了谢彦波的身影。谢彦波丝毫不在意安德森对自己的厌恶,直接将安德森拉到了自己的面前,准备和他探讨学术上的问题。

 

 

但安德森又是害怕,又是愤怒,觉得谢彦波简直不可理喻。

 

 

第二天,安德森向校方解释了这件事,谢彦波在美国浪费了近十年的时间,最终还是没能拿到博士学位,灰溜溜地回到了美国。

 

谢彦波在25岁时必须返回中国。母校中科大物理系副教授的职务,成了他事业上的第二个起跑点。但是,他个性中的偏执依然存在,使得同事与学生之间很难有更深层次的沟通。

 

 

这么多年过去了,谢彦波一直认为,是老师不认可他的学术观点,让他错失了跟随两个好老师的机会。

 

 

回国之后,谢彦波好像还没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什么。

 

 

再一次,他因为和老师意见不合,错过了一个好老师。这一次的失利,让他又一次陷入了低谷。

 

 

还好,他的母校,中国理工大学帮助了他。谢彦波是中科大学物理系的一名副教授,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科学家,尽管这个工作并不像普林斯顿那样令人惊叹,但是却给了他一个平台,让他能够继续追寻自己的科学梦想。

 

 

 然而,谢彦波的伤,却不是时间能够治愈的。多年以后,他还在为当年的事耿耿于怀。

 

 

 他固执地认为,正是安德森对他的论文抱有偏见,认为他的研究观点挑战了小组的权威。这样的思考方式,让他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敏感。

 

 

谢彦波一个人站在中科大的校园里,看起来有些孤单。他喜欢一个人呆着,几乎不跟同事或同学有深度的沟通。

 

 

在讲台上,他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发出令人费解的笑声。这些行为使他成为学生中的传奇人物。

 

有人笑言,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这个世界的天才。

不过,这样的调侃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作为曾经的“天才”,谢彦波背负着太多太多的期待与压力。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1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