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荷兰留学的日子_我在荷兰留学的日子小说在线阅读

前记

至今还是记得我是在2016年1月15号收到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的录取,那一天我结束了不久前在上海船厂的毕业实习,正处在本科毕业旅行当中。收到邮件后我难掩激动的心情,随即请同行的两个哥们大吃特喝了一顿,犹记得那天我们都喝醉了,思绪也都沉浸在武夷山的烟雾中,对自己的未来开始了无限憧憬。大四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踏上了离开哈尔滨的列车,望着渐渐走远的冰城,心想着留学的日子也是越来越近,我的内心也开始变得的十分忐忑与激动。

那个暑假也是异常的燥热,脑子里时不时地会勾勒出留学后的一些景象。终于等到了2016年的8月21号,那天先是父亲送我去了武汉的天河机场,路上我们都比较沉默。可能是父亲是一名警察的缘故,他开始给我简单了给我交代了一些事情,大概就是警惕国外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机构,千万不要加入任何形式的宗教组织,然后就是管好自己的私人生活。我也都很漫不经心地答应了。后面当父亲送我进海关的时候,我当时突然来了一阵很莫名的伤感,眼泪也开始憋不住地往外流了好久。后面到了上海的浦东机场开始候机的时候,母亲又打来视频,里面也是各种交代,注意身体,说着说着也开始流泪了。我也赶紧开始安慰她。总之那一天我的感觉就是很伤感,又很期待。怀着复杂的心情,终于登上了飞往阿姆斯特丹的航班。

留学初体验

初到荷兰,我对一切的事物都感到非常新鲜。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市郊道路两旁延绵的草场,草场上悠闲吃草的牛和羊;老城区内环绕着一条条很窄很窄的运河,运河旁一排排整齐,虽然很矮但是很精致的老建筑;总是刮风下雨的天气,晴朗的时候总飘着很大但是很矮的云;平均身高巨高的荷兰人,几乎人手一辆的自行车,总是吃着面包加奶酪……

跟着学院新生去团建的经历也让我记忆犹新。我们学院内部所有人会去一个叫Kaag的度假村去玩帆船,这也是我们学院入学前的传统项目。到达度假村后我发现荷兰的同学几乎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操纵帆船。而我是第一次坐上这个帆船,兴奋之余也只有看着他们娴熟地操作帆船的份。跟我们船上那个舵手同学闲聊了以后得知,他从小就和父母一起玩帆船,后面自己长大了也去考了相关的资格证,并且能独立操纵着帆船出海。这个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像荷兰这边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小孩,从小都是父母带着去接触各式各类的文体项目,而孩子们普遍都有一个自己一直坚持的爱好,这一点是难得可贵的。

刚刚踏上这片土地,进入到学校的时候,也会受到形形色色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冲击。除了来自祖国的同胞和大量的印度留学生,也有不少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学生。后来知道主要是因为荷兰曾在历史上殖民统治了印尼几百年的时间,这个前宗主国还是很受他们青睐的。类似情况的还有位于南美洲的苏里南,这个小国也很奇葩,二战之后迟迟不肯独立,最后死乞白赖地找荷兰要了一大笔分手费,才在1975年正式独立。前前后后也有不少苏里南的高知精英润荷兰,现存于荷兰大量的所谓有色人种都与苏里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此外,欧盟范围内第一大留学群体来自比利时,这个国家与荷兰接壤的北部地区历史上是属于荷兰的一部分,讲的语言也是荷兰语的方言(弗莱芒语),后面由于弗莱芒地区主要信天主教,而荷兰主体是新教,在英、法、德等国的怂恿撮合下强行独立的另一小国。所以本质上比利时荷语区留学生来荷兰其普遍程度相当于咱们长春的同学去哈尔滨上学。接着就是与荷兰人同属日耳曼人种的德国人,德语和荷兰语在书写上有一部分是相通的,口头语言上直接交流会有障碍,但是两国人之间相互学习对方的母语确实是不难,这也侧向促进了两个邻国之间的交流。此外,学校里也能见到很多法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甚至匈牙利、波兰的同学。只要是欧盟范围内的学生,他们都只用每年象征性地交一些学费,这也极大促进了欧盟其他国家学生来荷兰交流学习的热情。

另外生源方面也几乎囊括了诸如美加澳等发达国家,还有如墨西哥、土耳其、智利、哥伦比亚、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不同宗教的,操着不同口音的学生齐聚一堂,开始了他们在TUD的学业。我至今记得当迎新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学校会邀请所有国际生来图书馆的门口,高举着他们的国旗,自豪地唱着国歌,尽情地欢呼,这一刻情绪高涨至顶点,也拉开了后面紧张学习的序幕。

迎新活动结束的高潮–晒国旗

校园学习篇

这边荷兰硕士的学制与国内不同,大纲上规划了学生要在两年到四年时间内修够120学分的课程和毕业论文,其中包括了60-75学分的课程内容,以及60-45学分的毕业论文。与国内学制不同,荷兰这边是一个学年分成四个quarters,每个quarter持续两到三个月,顺利的话能拿到15学分。从正式开学后起的第一个学年,是满满四个quarters的课程,其中很多课程只持续一个quarter,这意味着第一学年会有四个密集的考试周等着你。这边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有很多,比如有集体大作业型、个人大作业型、期末考试型以及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型等。课程如果没能通过,记作一次小挂,可以顺延到下一个quarter补考;如果补考不过,就记作大挂,就只能来年重修。

此外学校的规定是第一学年必须修够30学分的课程,否则强制退学。像刚刚开始学业的时候,很是不适应这一密集的课程加各种形式的考核,再加上语言(授课语言为英语)也不是很熟练,接受信息和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严重缺乏,于是第一个quarter刚刚开始我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学业压力,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血和泪。

但是荷兰这边硕士课程有一个特点,就是学校方很注重产研结合。我在TUD上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授课老师都会邀请一些相关企业项目负责人,过来传授guest lecture。他们都会介绍与这门课程相关或部分相关的产业或者项目的现状,很直观的告诉学生你们现在学的东西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或者有什么样的运用前景。这一点我觉得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师素养,就是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中,也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学年的第一个quarter可以选择继续上15学分的选修课;也可以选择做一个15学分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可以与你的毕业论文有关,也可以无关;还可以选择去外部公司做一个企业实习,只要方向对口,实习内容不做要求。这些结束后,就是整个硕士阶段的重头戏—毕业论文。写论文也有两个选项,在学院内部做或者去公司做。我一开始是想在公司做毕业设计的,但是找了好久才找到一个项目,结果与学院专业方向不对口,最后只能舍弃这个毕业实习,去学院里面开始做了一个新课题。

在学院写毕业论文就是传统的导师加学生的架构。TUD会安排一名主要导师来对接日常,另有一名学科带头人也会加入诸如开题、主要进度会议以及最后的绿灯会议和答辩会等重要节点会议,其余时间基本不怎么跟学生联系。我当时的主要导师是一个美国人,他的履历是很光鲜的,大概只比我大四五岁的样子,年纪轻轻就坐上了学院博士生导师的职位。他本科开始的时候读的是美国的文理学院,主修的是数学和数据分析。所谓文理学院与国内综合大学不同,就是奉行博雅教育,强调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他是在研究生时期转向船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数学理论的运用,实现对船舶设计中某个方向的优化。他也是我一门主干专业课的授课老师,当时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所以后面做毕设的时候就直接找到了他。

回顾做毕业论文的一年,我个人的成长也确确实实是肉眼可见的。跟他开始做毕业论文的时候,那种节奏和要求跟第一年上课时期的状态完全来自不同维度。开始去办公室找他的时候,他很热情地给我介绍了他目前研究的四个大方向,然后针对每个方向分别给我发放了很多文献,叫我自己去阅读与思考,进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这个过程无疑对我是很痛苦的,因为我所认知的硕士论文,是导师会明确具体的方向,给我提出具体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解决这些问题大体可用到哪些方法,最后能达到什么样的预期,就可以算是完成这篇论文了。但是事与愿违,我选定了一个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一直不能从他那里得到明确的题目,他也只是一味地鼓励我要我自己去定题目。一直费了好大功夫,我才从一篇文献地future research里面找到我的研究方向,那篇文献说出了他目前研究成果的局限性,不能达到更好的目标,而解决这个局限性正好成为了我的目标,这才有了我的研究课题。

其实这一段过程,也是让我从一个科研小白真正开始了解什么是科研。简单的概括,就是导师没有直接的题目给我做,既然我明确了我想做的大方向,下面就是我自己通过研读大量的文献,明确当前这个方向的主流现状,进一步确认我自己到底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与当前的现状是有阻隔的,而我的这篇论文,是要搭建起一座桥梁,去连接目前的现状和我预期想实现的目标。具体搭建这座桥梁的方法,就是需要用一些数学理论、机械、力学等原理来支撑。

以我论文的研究为例,我所选取的是一篇博士论文,他的主要成果是自主设计了一种(半)自动化生成船舶总布置设计的算法。可以简单概括成设计者自主输入一些想要的参数,比如船舶的主尺度、具体量化的需求等等,这个算法能够自主生成成千上万种总布置设计,这一点在学术上确确实实是颠覆性的。而且后续很多硕士论文也都是成功地应用了这个算法,能够得到很符合设计要求的总布置设计。我发现之前的研究忽略了一点,就是成千上万种设计固然好,但不是每一种设计都是符合设计者具体要求的,有些甚至不满足力学原理。所以局限性就是这种算法不能实现自主选型,而我要实现的,就是建立一个额外的模型,放在这个算法的后面,充当一个筛选器,筛选出符合我所有要求的设计。于是设计者就不需要从成千上万种设计中苦苦寻找,而只要在筛选之后的少数设计中挑选出最优解。

现在回顾我在TUD的这两年半的学习时光,从密集课程和考核的折磨,到当时看来似乎无尽头的论文研究,经历过这些的我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蜕变,也给我以后的人生带来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我一直认为,优秀研究生教育的本质,除了能给学生传授前沿的专业知识,更能帮助学生跳出专业的认知,给学生传达一种能终身受益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思维模式,可以是一种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志,也可以是百折不挠的一种精神内涵。这里也感谢TUD给我带来了这些思考,这两年半的学业旅途的的确确能让人铭记终生。

日常生活篇

不得不承认的是荷兰的的确确是一个美食荒漠,但是凭借着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世界平均身高第一的国民。北纬52°的地理环境,毗邻北海(北大西洋一部分),使其拥有充沛的降雨和温和的气候,这也催生出大片优质的草场与发达的畜牧业,相应的肉、乳制品的供应也自然而然地十分丰富。这里其实也暗藏了一条粗暴的逻辑:从小肉蛋奶拉满的孩子,再辅以适当的运动,真的能长得更高!但这里仍想再次吐槽,荷兰人吃的可能很有营养,但是难吃是真的难吃。而能够掩盖其难吃的唯一可能,就是时间。长期吃着这些难吃的食物,人会慢慢忘记荷兰的东西有多难吃,进而慢慢在自己的口味中融入荷兰元素。比如我就是典型,以前吃不惯麦片、面包三明治夹有肉片,奶酪片的,现在是真能吃下这些东西,许久不吃了甚至还会想念,食物届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实锤。

住宿这一方面与国内不同,荷兰的学校一般没有提供像国内一样的集体宿舍,往往选择会与固定的大型房屋中介合作,为学生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公寓。我第一年刚刚开始入住的学生公寓距离学校很远,大概距离有6.5公里。这里也不得不提荷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行车王国,很多居民、学生的出行大部分时间都是依仗自行车。而且一般主干道两旁都会建设专门的自行车道,专门用来骑车或者跑步,初到者很容易把自行车道当人行道,不免招来本地居民的抱怨。我开学前一天就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虽然每天早上匆匆赶忙去上课的样子很狼狈,但是每天放学后能骑自行车回家的心情真的很悠闲。尤其是赶上大晴天的天气,慢慢欣赏着道路两旁的草场和牛羊,心情真的能变得十分愉悦。

徜徉与学校与家之间

在这里也提一提荷兰留学生的party文化。以我住的那栋学生公寓为例,开学的前一两个月,每周五晚上都会组织party,主题是特色美食和酒,每一层楼轮流做东,大家坐在一起准备各自国家的美食,拿出一些酒水,畅所欲言,借此消耗体内旺盛的荷尔蒙和缓解学业上的压力。我刚去的时候还是很乐意参加这些活动的,也尝试到诸如水烟以及各类特色烟卷给人带来的快乐。有的时候人多气氛到了,大家会随歌曲一起开始蹦迪,气氛很是快乐。当然这当中免不了各类的违禁品和肉体交流,咱们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敢多问。

烟酒的快乐

开始蹦迪

但是我还是想强调一点,通过这些行为去评判一个人是非常不公平的。在一个多元化包容的学校群体,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维与行为模式,都能为自己的行为所负责,且在当时当地法律框架允许的范畴内,放飞自我也好,纵情驰骋也好,都无可厚非。大家都是明事理的成年人了,无需在乎他人的眼光,自己开心且解压,这就是休闲娱乐的目的。

当然这一类和陌生人唱跳rap喝酒抽烟的party文化与我们中国留学生主流的娱乐方式还是有很大出入的,而且大party往往是常见于入学初期,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也顺带破封。但是到了中后期我们中国留学生的娱乐形式还是偏向于中国人的方式,聚餐唠嗑、桌游、卡拉OK、棋牌以及各类电脑游戏。两种风格不一样,本质还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这里也不做过多赘述。

社会文化篇

荷兰是一个高度发达且自由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国,很多在我们看来不合理的制度或者文化,在荷兰却是被发扬光大的很好。这里我不做任何政治对比性评论,只是客观还原我印象中荷兰的社会文化。

对中国人而言,荷兰最出名的大抵就是风车和郁金香了吧。的确,风车作为一种古老的机械,古代荷兰人用它们来对各种作物进行研磨加工,也用它们抽取海水来创造大量的国土面积。如今虽然这些大大小小的风车早已退出荷兰历史序列,或被推到,或被重建,但是它们也早日成为荷兰的一张靓丽名片,承载了荷兰浓郁的历史底蕴。

荷兰赞单风车村

小孩堤防

郁金香作为荷兰的国花,除了靓丽的颜值和美好的寓意外,也有一些厚重的过去。历史上荷兰的郁金香曾引发了一次巨大的投机泡沫,给当时许多商人和百姓带来了灭顶之灾,也成为了历史上荷兰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今时不同往日,郁金香也成为了荷兰另外一张名片,每年大量的郁金香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荷兰外贸收入的重要来源。此外,荷兰国内也建立了一个世界闻名的郁金香公园–库肯霍夫公园,每年从三月到六月间郁金香盛开的花期,吸引大量的游客去打卡。

库肯霍夫公园

郁金香田

除了这两张名片外,荷兰的文化也是高度包容与开放的。比如荷兰是第一个承认安乐死、允许同性结婚的国度,且部分毒品是合法的。对LGBT文化的宽容也是写到荷兰的法律里面的,每年阿姆斯特丹都会举办盛大的LGBT游行。此外比较特色的红灯区文化,也让不少国外游客慕名而来。穿着性感的小姐姐们在橱窗里各种花枝招展,吸引着游客前来光顾。这里要提的是,性工作者在荷兰是属于法律保护的行业,她们也要交社保,政府也会定期组织给她们体检。这里也有一个笑话,相传有的姐姐会经常对着亚洲面孔说 youfapiao youfapiao,后来才知道是有发票,这工作做的如此细致,不得不佩服这些姐姐们的能力。还有就是千万不要对着姐姐们拍照,她们很在意自己的隐私的。强行拍照被发现了的话,她们会恶狠狠的要求你删掉这些照片。当然她们背后的势力也都是错综复杂,普通游客也没有必要跟这些姐姐们不服碰一碰,因为后果真的可能会很严重。

狂欢文化在荷兰也是十分盛行的,这里比较典型的就是荷兰的国王节。每年4月27日是现任荷兰国王的生日,这一天整个荷兰都会成为狂欢的海洋,大街小巷都是一片橙色。倒不是碰到荷兰国王的生日老百姓就开心,实在是人们借着这个由头,开始一整天的狂欢。啤酒,蹦迪,哲学,亲密行为等等都在这一天很自然的交融,然后彻底融入一片橙色的海洋。但是玩归玩,闹归闹,不要国王节晚上还在街上一直逗留,那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国王节阿姆街头

此外,历史上荷兰的画家也给世界艺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像是人们熟知的梵高,伦勃朗还有维米尔,这画家三剑客对绘画的贡献也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多深入的研究,这里也不多赘述。

伦勃朗 《夜巡》 现存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梵高自画像

后记

我结束留学生涯离开荷兰的日期是2019年11月2日。当时已经在比利时的一家公司找到了正式工作,计划是回湖北老家休个假,顺便过完春节后再回荷兰,整理好自己所有的行李,然后去比利时的公司入职。但是由于始料未及的新冠疫情的影响,我被困在了老家,最后由于比利时工作签证的原因耽误,一直拖到2020年11月1日才重新从上海飞的布鲁塞尔,直接入境了比利时。接下来也是由于疫情的缘故,我也一直找不到机会再回荷兰看看。

一直到2021年的夏天,才时隔一年半踏上前往荷兰鹿特丹的火车。再次踏入校园的时候,一切仿佛都发生在昨天,那种感觉太亲切了,连空气的味道都有种似曾相识的味道。那一天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阔别太久了,那种感情真的很难言语。不仅是这座大学,还有这座城市,每一片角落都能勾出我当年尘封许久的记忆。

TUD主会场

图书馆,曾经奋战的影子仍然历历在目

代尔夫特老东门

那天心里也不禁暗自庆幸,还好我在荷兰的时光都是在疫情前度过的,我记忆里保留的都是不受疫情污染的荷兰,那些黑暗与黎明,那些混沌与坚定,那些颤颤巍巍与憧憬无限,都原汁原味地保留在我记忆深处。

后面我准备辞职回国发展了,在回国前一周再次特意去了一趟荷兰,与曾经的一个老友告别。临行前再次看了眼鹿特丹的车站,万籁俱寂,那一刻我心如止水。看了眼时间,2021年9月20号,晚八点。挥一挥衣袖,满是坚毅地离去。

临行前的车站

谨以此文纪念我在荷兰的时光。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13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