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大学东亚中心_北华大学东亚中心官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刘晓晨 陶赋雯)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东亚学术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东亚文明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暨亚洲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近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与会领导共同为上海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中心揭牌。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致辞。他以“作为‘世界’的亚洲”为题提出东亚文明的重要性,在思想、宗教等各个领域亚洲拥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内容,亚洲的多元化是目前的趋势,上海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中心将聚焦于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新的史料创造出有关亚洲文明的全新研究成果。上海师范大学成立的亚洲文明研究中心将聚焦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新的史料,创造出有关亚洲文明的全新研究成果。
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等80余名学者从古代到近现代,横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围绕东亚文明的多样性等作主题发言,展开交流讨论。
“东亚学术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东亚文明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暨亚洲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活动现场之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东亚学术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东亚文明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暨亚洲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活动现场之二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与会领导共同为上海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中心揭牌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在区域史、全球史视角下探讨东亚文明的世界史意义
在主题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徐建新做题为“东亚文明·日本文明·作为前哨文明的日本”的报告。他认为,日本文明与外部世界存在密切联系,近代日本选择与西方一致,美国则将日本定位为在亚洲推行西方式现代化的标杆,但日本是否始终扮演美西方的“前哨文明”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徐建新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孙英刚探讨了犍陀罗与东亚文明的关系,认为犍陀罗为佛教飞翔之地,佛教通过犍陀罗对东亚文明产生巨大影响,传入中国的大乘佛教实际上超越了宗教本身,深刻影响了中古中国的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姚百慧教授作会议总结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静波以东京外国语学校汉语部为中心,介绍了19世纪前日本对汉语的学习从唐通事,并全面梳理了近代日本中国语教育的形成过程,阐发了对近代日本国家认同和近代化历程的思考。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董少新考察了16至18世纪东亚海域与西洋的关系,认为该时期是东亚海域史的近代早期,在全球近代化进程中,欧洲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亚洲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全球的近代化是欧洲和世界各地共同推动的历史进程。
开幕式环节由上海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史系副教授刘峰,特聘副教授康昊主持,发言学者围绕“东亚文明多样性与交流互鉴”的会议主题,探讨内容新颖,强调新材料与新方法,在区域史、全球史视角下探讨了东亚文明的世界史意义。
主题发言结束后,后续会议分三个分会场、九个分论坛进行分论坛发言,50余位学者分享了近期的研究。从国别上看,日本、朝鲜、韩国、越南、菲律宾是主要研究对象;从内容上看,既涵盖经济、政治、又重视文化、思想和宗教;从层次上看,微观视角与宏观视野并重,关注国家间的关系。
围绕东亚近代史开展深入研讨
第一分会场主要探讨东亚近代史,共分三个分论坛,《社会科学战线》历史学编辑部主任刘莉主持了第一分论坛的讨论,第二分论坛由杭州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周东华主持,第三分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陶赋雯主持。
其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教授唐利国和复旦大学历史系副研究员商兆琦分别以丸山真男和陆羯南为对象,对 “国家社会主义”、儒学性近代化等展开了全新的阐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日本学刊》副主编唐永亮从思想史的角度关注了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孙志鹏探讨了东亚共同历史书写的问题;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副教授李少鹏与之呼应,考察了中日两国学术界在“中国东北史”书写上的角力。
此外,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陈月娥介绍了中国与近代以来日本汉字的发展演变,认为中国因素在近代日本汉字的发展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样态。武汉大学教授历史学院王萌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赵晓靓重视史学学术方法的研究及日本历史叙事方法,分析了近代化叙事视角存在的问题。苏州科技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祝曙光从交通史出发探讨了铁道建设与近代化的关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美平分析了二次北伐期间日本出兵山东的决策过程及目的;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孙继强和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郭循春则关注了战时日本陆军的言论统制与对华政策。杭州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周东华考察了抗战初期社会团体对伤兵的救护;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郭小鹏以东京湾“不死鸟计划”入手展开了东亚环境史的思考;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副教授安洙英则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韩国学的形成背景。
多维度交流19世纪前东亚历史
第二分会场主要探讨东亚19世纪以前的历史。三场讨论分别由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玉玲、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副教授薛理禹和副教授康昊主持。
其中,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晨考察了织丰期至江户初期武家“参内”活动的政治意义;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讲师王侃良以“素读吟味”这一日本近世人才选拔考试为切入点探讨了其中的标准训读法问题;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瞿亮从日本史与全球史的维度入手叙述了江户时代捕鲸业的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龚卉通过对《大日本史》论赞编纂的考察探讨了近世日本的修史原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孙传玲副教授从生态史的视角重新回顾近代日本的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刘景瑜介绍了幕末日本民间在传统“塞防”观念基础上萌生出的“海防”思想的变化与发展。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院陈巍分析了六、七世纪日本佛教的传入和兴起的方式;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副教授姚琼认为日本古代禳疫祭祀受到日本“境界观”和中国“四方观”的双重影响;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助理教授李廷青从钱币学出发指出高丽钱币的铸造技术实为首创于中国宋代的“翻砂铸造”技术;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玉玲梳理了日本中世庄园制其内部形成的“领主”与“百姓”间特殊的“权力”和“义务”关系变化脉络;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钱静怡聚焦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探讨了中世日本向近世转型过程中的村落支配体制;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讲师曾昭骏以京都胜林寺为例探讨了镰仓时代末期禅宗与公家和武家政权的关系。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胡炜权梳理了日韩历史学界 “东亚文化圈”“东亚盟约论”“东部欧亚世界论”等对东亚世界历史形象的构想发展脉络;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丁晨楠以清入关前后与朝鲜的咨文往来为切入点探讨了涉朝事务上清朝对明制摸索与继承的曲折过程;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杨围绕朝鲜半岛社会在收受中国中医学的过程中展开了“乡药论”与“东医论”之争展开论述;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煜焜以《唐通事会所日录》等文献中与穆斯林通事相关的记载为线索讨论了海禁时期的三角贸易;薛理禹考察了清代中期与吕宋的交往;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鑫磊以朝鲜王朝将领林庆业为例探查了明朝、朝鲜和后金三方在明清交替期的动态关系。
系统回顾东南亚史与东亚思想史
第三分会场分别由《史林》编辑施恬逸、《江海学刊》潘清研究员、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贺平等主持,涉及到了东南亚史、东亚思想史、冷战史和国际关系史的讨论。
红河学院越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叶少飞和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讲师钱盛华关注越南阮朝的历史,叶少飞以《大越史记》和《钦定越史通鉴纲目》为例考察了越南阮朝的通史编纂及中国史学传统对越南的影响;钱盛华讨论了阮朝自身朝贡体系带有的等级秩序;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成思佳通过对《大越史略》新版本的研读,介绍了越南古代史家对本国“郡县时代”的书写与重构;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邓应文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游览则关注冷战时期的越南,邓应文从现代国际关系切入关注战后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援助;游览则关于中国在越南的一五计划期间对越南的援助问题;四川大学李若愚副研究员以文明互鉴的视野探查了琉球文化的特点。
苏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张传宇则展开了对亚洲交易圈及亚洲间贸易论、朝贡贸易体系论等的理论思考;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广涛展开了对日本学术界的国际关系研究的述评;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尹晓亮则系统梳理了战后日美核能合作的历史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显芬分析了东亚的概念与内涵,系统地回顾了二战以后政治经济领域的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区域经济室主任、研究员陈友骏认为经济外交是战后日本外交最为重要的分支之一,考察了外交思想的演变过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蔡亮则以“泛安全化”为观察视角分析了日本对华政策的目标设定与实践困境。
第三分会场最后一场分论坛则聚焦近代东亚思想。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龙潇通过对内藤湖南学术思想脉络的还原探究了“文化中心移动说”与其教育和思想背景的内在关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刘莹以京学派的儒者群体为考察对象多维度地呈现了儒学深入日本社会的动态过程;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侯雨萌分析了日本近代以来忠孝二德与儒学及中国文化间的联系被切断的历史过程;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讲师吴佩遥以境野黄洋的宗教论为中心考察了明治后期的社会和思想状况中经典的重新诠释问题;东北师范大学东亚文化学院讲师汪力探讨了尾崎秀实的个人认同危机及战争时期日本面临的深刻内外矛盾;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王茂林则对朝鲜朱子学的集大成者退溪展开了深入考察。
会议闭幕式的综合讨论环节由陶赋雯主持。郭循春、刘晨、张传宇分别代表三个分会场做小结发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姚百慧教授分别作总结发言。姚百慧认为,本次会议系统介绍了东亚各国的相关研究,会议以学术综述、研究梳理、理论探索、实证研究充分结合,研究主题新颖,考察内容不止经济政治,也重视思想文化层面;采用全新的视角,如新东亚史、新儒学中国化等;讨论了诸多启发性的主题,如前哨文明、汉字、社会史等。会议的举办和亚洲文明研究中心的建立将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东亚文明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参加“东亚学术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东亚文明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暨亚洲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嘉宾合影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14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