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大学张爱玲_张爱玲 圣约翰大学

1930年,张煐10岁。母亲准备送她去上小学,父亲却“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在母亲顽固坚持下,“像拐卖人口一般”,硬将她送进了学校。

幼年张爱玲。照片的颜色是母亲黄素琼上的。黄素琼喜爱绘画,后赴欧洲专门学习油画和雕塑。图/《对照记》

填入学资料时,母亲感觉“煐”字叫着不够响亮,索性将她的英文名Elieen直译过来,做了她的学名:张爱玲。

这个的有点俗气名字,在后来曾被人污蔑有“娼妓气”,但张爱玲也没有改过。一方面感念她的母亲,另一方面她可能觉得这个名字只是暂时,很快她就将作为Elieen Chang,远走高飞。

为此,她拼命的学习。11岁考上上海最好的私立女校;17岁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在香港大学期间又以全班第一,连拿两个奖学金。

但世事总是不尽如人意。

香港沦陷后,张爱玲决定回到上海继续学业。在考海圣约翰大学时,张爱玲的国文课竟然没有及格,要降级就读。众多原因交织下,张爱玲辍学了。

学生Elieen Chang从此变身作家张爱玲。

爬满虱子的华美童年

胡兰成在《论张爱玲》中写到,“和她相处,总觉得她是贵族“,”她有着传统的贵族血液”。这个出身换作左派的文艺批评者去议论,可能会被叫做“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字廷重),是晚清重臣张佩伦的二儿子,李鸿章的嫡外孙,继承了巨额的遗产,却是个坐吃山空的遗少;母亲黄素琼(又名逸梵)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是个用裹过的小脚穿高跟鞋的新派女性,热爱绘画,思想解放。

张志沂和黄素琼、张茂渊在天津张宅的花园洋房。这是张爱玲8岁以前生活的场所。图/《对照记》

旧式大家族的子女教育,一般以私塾为主。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在三四岁左右,家里就请了先生为他们开蒙(童子开始学习受教)。但这时张志沂染上赌博抽大烟,嫖妓养姨太太的恶习,让黄素琼无法忍受。1924年,黄素琼借着小姑子张茂渊留学的机会,离开了幼小的张爱玲和张子静,和小姑子一起去了欧洲。

1928年冬,张爱玲随家人从天津搬回上海后,和黄家的表姐妹们在宝德照相馆留影。这时,张爱玲已经4年没有见到母亲了。图/《对照记》

姑姑张茂渊(左)和幼年张爱玲。张爱玲特别将这张照片放在《对照记》的第一张,比对父母和弟弟的介绍还要靠前。

张子静讲述姐姐自幼敏感又早熟。虽然被仆妇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张爱玲仍能感受到下人态度的差异,

“(弟弟的保姆)张干,使我很早想到男女平等的问题,我要锐意图强,务必要胜过我弟弟。”

此外,张爱玲喜欢看小说,表达欲强烈,曾向报纸投稿被采用,还自发地写小说。她对于大人不理会小孩子说话,感到“悲哀”,便有了个幼稚梦想,“要做个举世瞩目的大人物,写个人手一册的自传。”(张爱玲《私语》)

她等不及地想要长大。

“张爱玲”诞生

黄素琼的英文名叫Yvonne。由于常年在国外,英文名已成了她的新身份,于是她索性将本名改为以英译发音翻译过来的“黄逸梵”。

黄素琼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女儿张爱玲的教育。用张爱玲的话说,母亲是个“上学迷”。1928年,张爱玲8岁,黄素琼为了挽救婚姻,也为着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从英国返沪。

五四以后,为了提高国民素养,大量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引进中国。上海作为中国开放的桥头堡,迅速发展成为现代教育的重镇,尤其是对女子教育的重视,更是开全国风气之先。

1929年,上海街头,穿着鲜亮丝绸旗袍的中上层家庭小姐。摄影/Louis-Philippe Messelier

1930年代,上海外滩。摄影/Stanley O. Gregory

1930年代,上海南京戏院,这里经常上映美国好莱坞电影。张子静回忆姐姐从小就爱看电影,以至于出社会后的第一份兼职就是给报纸写影评。摄影/MALCOLM ROSHOLT

黄素琼也希望将两个孩子脱离私塾教育,进入学校。张子静回忆, “母亲……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认为学校的群体教育才是健康、多元的教育,坚持要把我们送进学校接受新式教育。”但从未离家上过学的张志沂,无论如何也不答应。

抗争了两年后,1930年,黄素琼使计策,终于将“相对不太重要”的女儿,送进了采用美式现代教育方法的黄氏女子(寄宿)学校附属小学,插班读6年级。

1930年初,黄素琼在西湖。黄素琼从欧洲回来后,打扮和生活习惯都很西化,张爱玲称这一时期是家里最洋派的时候,而她“罗曼蒂克”地爱着母亲。图/《对照记》

1930年初,张子静和张爱玲在杭州。黄素琼和张茂渊回国后,带他们去西湖玩。图/《对照记》

给女儿办入学手续时,黄素琼觉得女儿的乳名“煐”不够响亮,也按照她给自己改名的方法,将女儿的英文名Elieen,翻译出来做了学名。

“张爱玲”诞生了。

可是,才进入校园,迈出人生第一步的张爱玲便面临着荒凉的现实:母亲黄素琼与父亲张志沂结束长年的争吵,正式离婚。

根据当时民法条例,女性原则上没有抚养权,张爱玲和张子静的监护权和抚养权都判了张志沂。不过,黄素琼增加了一些特殊要求:如张爱玲的教育问题,必须征求她的同意。

1931年,张爱玲从黄氏小学毕业,考入了上海著名的贵族学校:圣玛利亚女校。黄素琼在安排完女儿的升学事宜后,于1932年再次出国。

母亲远走他乡,父亲沉没在鸦片的迷雾中,就这样,张爱玲进入了青春期。她曾凄哀的告诉一个女同学,“除了母亲,就只有你了。”(张爱玲《童言无忌》)

1932年,12岁的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不幸的她》,描写了一个逃婚少女的孤独心声。

1934年,张爱玲升上高一,家里再起变故:父亲再婚了,他又娶了一位大家族的小姐——国务总理孙宝琦的七小姐孙用番。这位小姐和张志沂一样,有阿芙蓉癖。

鸦片加上继母,彻底夺走了张爱玲的父亲和家。

张子静在《我的姐姐张爱玲》中写到,“我们成长期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创伤还在成长。”

未完待续

(本文参考《张爱玲年谱》、《我的姐姐张爱玲》、《重读张爱玲》、《一九四九以后 当代文学六十年》等书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1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