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6年法国大学区制_法国 大学区制

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一个人口流动的时代,从乡村到城市,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迁徙很频繁。此时的法国亦出现了类似情况并有独特表现。本文拟就法国此时期的人口迁移作初步的探讨。

一、国内人口迁移

法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基于不同的具体原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流动情况。有从一个城市迁往另一个城市,从一个乡村迁往另一个乡村,但最主要的还是乡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乡村人口的迁移包括农民的流动,乡村小手工业者的迁出,以及乡村贵族还有神职人员等的外迁。

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法国乡村人口才有小规模的流动浪潮。法国比起同时期其它西欧国家来,它的乡村更趋于保守、封闭,人口更少流动。长时期来逐渐沉淀稳固下来的小农经济让法国的农民与土地有很浓的情结。“绝大多数农民终生的活动范围是自己教区和毗邻教区,是在直径不超过10公里的生活圈内,农民配偶的选择绝大多数也限于同一教区,很少有人到10公里之外远嫁或远娶。”

但是,自从进入19世纪以来,这种现象有了很大改变,下表就是1806~1911年间法国每年由乡村向城市移民的平均数量(单位:人):

1806—1911法国乡村向城市移民情况表

分析此表,可以看出,19世纪上半叶法国虽然有人口的流动,但并没有大规模的乡村向城市的移民浪潮。l9世纪下半叶移民数目相对要多,而且在1851—1872年,1876—1881年,1896—1901年,1906—1911年间出现了几次移民的高峰期。

这些乡村移民到城市后,大多是做简单的纯体力劳动,比如到城市家庭担任仆人、保姆,从事简单的建筑业,服兵役,刷扫烟囱,送水等。

法国乡村移民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1.城市的吸引

移民往城市迁移,他们要离开的不是乡村本身,而是乡村的生活、居住、劳动和休息的条件。“城市吸引他们的是较安定的工作,较高的工资,变化较多的食物,并且还有消遣的机会。”城市生活更加有声有色,绚丽多彩,比之于乡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且唯一的消遣就是夜间的乡邻们聚会来说,城市更令他们心向神往。

2.农村生活的困苦

很多时候,农作物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产品价格降低等因素会迫使农民外出寻找新的生活。

如1847年从英国而来的经济危机促使很多农村小手工业倒闭,地主进行粮食投机,粮价上涨,饥荒严重,同时流行的马铃薯病让农民收成大减,还有蚕的各种疾病让许多蚕农破产。这些因素使1851年以后一段时间,乡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或外地。

从1876年起,葡萄根瘤蚜虫迅速蔓延,引起大面积葡萄作物死亡,不少中、小葡农因此破产,而农产品价格又大幅度下跌,引起了1876~1881年那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3.工业革命的影响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后,18世纪下半叶影响到了法国。像英国一样,法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轻工业开始,最先在纺织业各部门推广了机器和工厂制度。

1823年,法国建造了第一条铁路,到1848年铁路长度达2222公里,到1870年,铁路总长度接近1.8万公里,全国铁路网基本建成:工业的发展,铁路网的稠密,便利了乡村人口的流动。

每次铁路工地的施工通过乡村时,都要在当地招募一批为工地施工的劳动力,工程的进展,把劳动力引向了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科技在不断进步,农业机器在越来越多地使用,“19世纪末,金属的转壁双向犁已广泛使用。

从1862年到1892年,打麦机从10万台增加到23.5万台,播种机从1万台增加到5万台”。这样,科技与机器在很大程度上逐渐代替了原来的全人力作业,造成部分劳动力过剩。迫于生计。他们不得不到城市寻找新的打工机会或到他乡谋生。

4.季节性流动

乡村的帮工和短工,做工的季节性很强,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事情做,所以,在空闲时节就有人外出找工做。

这种季节性流动也成了乡村人口外迁的一大景观。“利穆赞的泥水匠.萨瓦的通烟囱匠,瓦藏的小贩,利夫拉杜瓦的锯建筑用木材工人,所有的‘商业流浪者’,冬季到处奔波,夏季再回来帮干农活”。

默兹省的农村工人习惯于每年在外做工8到10个月,是典型的流动工匠。“1851年的一项统计数字表明,诺南的吕村和巴鲁瓦的孔内村各有40名和78名磨刀匠准备带着磨刀石出外谋生,布拉邦勒鲁瓦村及圣米耶勒的吕村还不算在内;

阿戈讷地区的博略、拉雷库尔、苏埃斯姆等村庄也有数甚多的焊锡匠,勒冯库尔和布兰德维尔的修鞋匠前往弗朗什一孔泰,巴黎乃至比利时谋生;一些编蔑匠主动上门,挨家逐户为农庄修理麦簸箕”。

这些流动商贩,流动工匠在城乡各地巡回活动,走村串户,甚至为了挣活干,他们可以干多种活计,轮流充当泥瓦匠,伐木工、掘井工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法国人口的迁出

法国人口迁出可以说是同时期迁出人口最少的欧洲国家之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越来越狭窄,拿破仑上台后,霸权目标在欧洲,丧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

而主要原因则是因为19世纪时法国人口本身的增长极为缓慢,国内不存在像其它人口输出国那样的人口压力。“大约从1925年以来,法国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每1万居民中,每年净增数从1821~1825年的65人,降为1881~1885年的27人,又降到1886~1890年的12人,又进而降到1891~1895年的3人,只有在1896~1900年间才回升到l6人。

在如此低的人1:3增长率下,法国自身发展所需的劳动力都得吸收外援,怎么可能有大量的人口移出呢?

但是,“法国人移居国外的人却是一直有的。他们经常从特定的地区出发,到某一个也是确定的国家中去:从布列塔尼去北美洲,从南阿尔卑斯山(于巴伊厄谷)去墨西哥,从科西嘉岛和巴斯克地方去拉丁美洲”。

这中间有永久性移民,也有短暂的流动,主要在美洲一些国家,也有欧洲邻近国家。“1824~1910年问法国虽对外移民240万,但有不少人后又返回,真正移居国外者大约160万”。而这中间,有很大一部分的迁出是同法国政府的对外殖民扩张政策相一致的。

法国在占领了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后,在当地推行军事移民政策。毕诺元帅在1840年出任总督后,曾强迫或诱使在阿尔及利亚服役期满的法国士兵留下来安家落户,并为他们提供土地。

而且法国还鼓励从国内大规模移民,推行所谓“同化政策”,这是为了加强对当地的占领,巩固殖民统治。“到1847年1月1日,阿尔及利亚的欧洲人居民,共109000人,其中法国人有47000多名。”到1860年时,“有20万欧洲人,其中12万是法国人”,大多数移民都从事手工业和做小买卖,只有少数人获得大量土地,成为种植园主和资本家。

后来,法国的殖民活动不仅在阿尔及利亚,而且推广到了摩洛哥、突尼斯。在这里的许多平原、高原、山区,创设农业中心,这称作官方殖民。另外也有自由殖民,通过购买原来移民的土地而获取地位。

“法国居民从1871年的13万人,增加到1880年的19万5千人。”法国政府希望以这样的移民来达到他们对殖民地实行“同化”的目的。

除了通过移民之外,法国政府还积极支持教士向海外各地传教,以配合殖民扩张计划。到19世纪末,“在海外的法国传教士和修女达7万多人,占全世界基督教海外传教人员的2/3”。

另外,法国还有一部分移民是政治流放和革命失败后的流亡。法国是一个革命运动频繁的国家,而每一次革命被镇压后,都有大批革命者被流放到阿尔及利亚,统治者的残酷迫害也使成千上万法国人流落异乡,巴黎公社失败后革命者的主要流亡地是伦敦和日内瓦,也有到比利时、德国、荷兰和西班牙的。

2.大量移民涌入法国

工业革命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这成为外国移民涌入法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外国人向法国大量移民的情形出现的时间比较晚,1850年左右,在法国有40万外国人,占法国人1:3的1%,临近1872年,外国人占到法国整个居民人数的2%,1876年有外籍人80万左右,1881年起达到100万人以上,1914年时则达到ll0多万。

法国的外国移民多数来自周边国家。“1911年,他们的人数分配情况如下:意大利人有4190130人,占外国移民的36%,比利时人有2840130人,占24%,西班牙人为1050130人,占9%,德国人为1020130人,瑞士人为730130人”。

除了这些邻近国家之外,也有一些移民来自远处的国家,如中欧的犹太人、波兰人、白俄罗斯人、亚美尼亚人等等。

这些外国人在法国从事的职业多是在农业和工业生产中从事粗笨劳动,绝大多数工人实际上被当作廉价劳动力在使用,他们所干的活很多是法国工人不愿意干的。他们下矿井当矿工,做修路工,干建筑工地上的粗活,到农村的甜菜地里卖苦力。

而他们的生活大多过得非常艰苦,他们的住房就是贫民窟,而且他们还经常成为法国排外情绪的牺牲物。如“1896年,意大利移民在我国共有29.1万人,但主要集中在南方:10%在瓦尔地区,12%在罗讷河口地区,20%在阿尔卑斯滨海省……这些‘意大利佬’被公开指责为抢了法国人的饭碗,到处遭人追逐。

为此曾发生过流血冲突,出现过名符其实的种族迫害暴行,甚至在阿莱斯还有私刑处死的事件。”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不同种族,不同文化间的矛盾的消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外国移民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他们移民法国有很多各自的原因,但他们都为法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增加了法国的人口数目,他们又作为父母维持了法国的人口出生率。

他们为法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对于法国的工业化和大规模生产非常重要。“不论移民的职业目的是什么,移民和接受国的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直接的经济联系。每次人口流入浪潮都是带动投资、收入和就业增长率的有力因素。

在移民法国的人当中,有很多是长期定居的,还有一些成为了世界历史上的名人,如原来出生在波兰、华沙的玛丽·斯克洛多芙斯卡,即后来的居里夫人,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更多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移民。

也有一些是短时期居住的打工者,比如有一部分阿尔及利亚人就经常跨海到法国打工。“在法国经常有30万阿尔及利亚人,形成了宗主国法国在本土大肆掠夺殖民地劳动力的奇特现象”。他们也像其它外国移民一样,在法国的建筑、采矿、化工等部门出汗出力。

对于法国这样一个革命激情高昂、斗争成果巨大的国家而言,它独特的移民现象应是它所以能如此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历来外流人口较少,没有大量流失革命元气,而引入移民又多,一般的移民多是富于革命反抗精神,要求变革,充满希冀的青壮年。

结语

马克思1843—1845年在巴黎停留期间与法国工人和社会主义者大量接触,而1844年8月同恩格斯在巴黎的历史性会晤则开始了两人长达40年的革命友谊和合作,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大导师。

所以说:“法国的革命总是引起强烈的国际反响,一再成为国际革命的中心,原因之一就在于法国是国际人口运动流向的一大汇合点,巴黎更是各国革命人民,革命活动家最为集中的国际城市。正是由于这种各国革命洪流在巴黎的汇集程度,决定了法国的革命运动发展水平。

总之,移民作为一个新的群体,为他的移入地带来了不同的色彩,促使它不断融合、变化和发展。

作者观点:

整个19世纪,法国人口增长一直低迷。一战前夕,德国人口已经有6690万,而法国依然只有4000万,仅仅增长400万。英国同时期人口从1801年的人口增长到1900年的4160万。法国彻底丧失了人口优势,也让法国的国势发生改变,这也是法国普法战争战败,欧洲大陆霸主地位让位于德国的极其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王渊明.历史视野中的人口与现代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法]瑟诺博斯.法国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2.

张芝联.法国通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法]菲利普·潘什梅尔.法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人与物(下)2[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法]加布里尔·埃斯凯,阿尔及利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楼均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兴衰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人与物(上)(2)[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

[澳]A·G·肯伍德,A·L·洛赫德.国际经济的成长:1820—199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0.

夏诚.近代世界整体观[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1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