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科技大学_

荷兰风车

八桅大风车是我故乡苏北里下河里地区独有的一种利用风能提水的古机械装置,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及排涝,又称“翻水车”。它与我们经常见到的“风车王国”荷兰的风车截然不同,荷兰风车是卧轴帆板式,而故乡的风车是立轴桅帆型。

古代风车

故乡风车系纯木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上部由八面蒲织的风帆挂在桅杆上,中部是风车的一根立式主轴和跨轴,下部是伸入河中的漕筒和龙骨。当农田里需要灌溉时,人们只需将蒲帆扯起,风吹动八张蒲帆作追逐式的圆周运动,从而使车心主轴、车辋一起跟着转运,车辋则带动跨轴作纵向转动,跨轴另一端的齿就逐个拨动漕筒里的龙骨和柫板,河水就被一格一格地提上岸来,沿着沟渠,奔腾到农田里。

八桅风车模型

小时候,我们生产队打谷场东南的一条小河边就有一座八桅大风车。

哎呀呀的风车转动声,哗啦啦的翻水声,总引起我们一群少年的好奇心兴奋劲,我们围着风车奔跑、打闹,但每一次都会被看风车的大人教训和驱赶。

我的祖父就是一位看风车的人,我会利用给我祖父送饭的机会,慢慢地靠近这个高丈八的庞然大物,静静地凝视着这个巧夺天工的神奇东西。

看风车是要有经验的,扯风帆更是个技术活。风弱时,扯满帆;风大时,扯四帆;风强时,扯四个半帆,为使风车转动平衡,四帆必须间隔,切忌相连,以防损坏主轴;无风时,一般是叫来老弱妇孺八人各推一根帆杆,艰难地维持着风车的运转。

复制的八桅风车

我们队原有三部风车,每部风车可以灌溉几十亩田地。每年清明过后,一直到金秋十月,风车在家乡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在栽秧、伏旱秧田补水的关键时刻,风车的篷帆在风中敞开双臂,呼风欢歌,上下翻腾,成为那个年代乡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柳堡的故事》剧照

“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哪,蚕豆花儿香呀麦苗儿鲜。风车呀风车,那个依呀呀地转哪,小哥哥为什么呀不开言?” 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动人歌声与场景正是赋予大风车应有的诗情画意与浪漫情怀。

《柳堡的故事》剧照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电动抽水泵的出现,延续一千七百年大风车永远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想到千年的农耕文明还有大风车这样的发明创造,不会想到靠天吃饭的农民是如此依赖敬畏大风车。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重新重视传统文化。 2010年经盐城市申报,“八桅立式大风车技艺”被批准为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为老木匠陈心林。2016年江苏省已向国家申报“八桅立式大风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4年盐城市龙岗镇成立了一家“盐城市民俗动态博物馆”,馆中有展出的两部“八桅立式大风车”。

2007年,中科院自然科研究所和台湾南台科技大学、台湾高雄科学与工艺博物馆等单位,由台南科技大学出资,经盐城市射阳县河海镇清河村陈亚老木匠制作了一部与历史原貌一模一样的“八桅立式大风车”,现安装在台南科技大学校园中,成了一处别样的校园景观,它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部完好可运转提水的“八桅立式大风车”。

盐城水乡

但不管怎么说,世界上再无一部仍在抽水的八桅大风车了。

前段时间,我在孔夫子旧书网淘得了一本旧书《盐城杂记》,系1949年就旅居台湾的盐城建湖上冈人氏薛鸿钧老先生所著,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故乡的“八桅立式大风车”。

我想故乡的“八桅立式大风车”早已成了故乡人一份记忆,故乡游子的一缕乡愁。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18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