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理工大学排名_

有这么一个学校:被大家称赞为“皇家理工”,享誉“984.5”的美名。学校成果频登央视,屡获点赞。提及学校,老师学子连连谦让——“根本不想‘火’”。但奈何实力太强,学校成果屡次霸榜各新闻头条,一路“火”到“飞天”“入海”。

这场大“火”背后,是学校的发展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聚焦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不断攻坚克难,学校科研成果之“硬核”,助推了一批批国之骄傲。

他,就是武汉理工大学(简称“武汉理工”)。

奋进百廿余载,武汉理工大学历经民族危亡、新中国建设和工业强国的浪潮,始终勇担工业强国之志。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理工筑梦,薪火传承。为我国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立下了“赫赫战功”。

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图书馆(图源:武汉理工大学官微)

百廿余年,为国前行

回望历史,武汉理工大学肇始于洋务运动工业救国的梦想,校史可追溯至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时值甲午战败、列强环伺,面对帝国主义瓜分狂潮,著名洋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在张之洞的操办下应运而生,大力发展工学教育,以求“实业救国”。自此,我国的工业近代化“齿轮”才逐渐转动起来。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为加快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教育体系建设,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应运而生,分别成为建材工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面向交通全行业和汽车工业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开启新中国建材建工、交通和汽车三大行业,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奋斗征程。

“大作为”离不开“大先生”。一批怀爱国之心、扬报国之志的先辈巨匠,从天南海北汇聚于此:我国水泥科技事业奠基人、著名水泥化学与热工专家、国家一级工程师冯修吉;提出被钱学森肯定的“袁教授构想”、材料学科奠基者和领军人袁润章;我国船舶操纵性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船舶科学家、我国第一位船舶工学博士吴秀恒……名师荟萃、群英咸集,一支支强劲的学术团队在我国工业领域上下求索、辟径拓荒、开基创业,在行业领域勇立潮头、占据高地,共筑“工业报国梦”。

2000年5月27日,相伴21世纪的曙光,乘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机遇,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的武汉理工大学焕然而生。融合创新,砥砺前行,武汉理工人“想前人不敢想、干前人不曾干”,在新世纪,昂首于世界科技创新最前沿,材料、交通、汽车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制高点。

武汉理工大学历史沿革(图源:武汉理工大学官网)

百廿余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廿余年初心历久弥坚。武汉理工始终把实业兴国、治学报国的重任扛鼎在肩,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时代进步戮力同心;矢志于建设一流大学的梦想,把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作为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

实力强劲,势如破竹

名府鸿鹄志,骏马踏平川。近年来,武汉理工大学砥砺前行、步伐稳健、势如破竹!

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前十,2023年更是雄踞全球第6名,傲立全球高校顶峰!此外,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还有化学工程位居全球第30名,能源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等学科位居全球排名前50。

强劲的学科实力,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厚德博学,齐聚四海贤达;追求卓越,云集八方翘楚。2000年三校合并初期,武汉理工大学院士数量为零,到2007年时才实现了本土院士零的突破,从此步入快车道,2017年、2019年和2021年,有4位教授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截至2024年2月,学校已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世界发达国家院士11人次。

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姜德生,毕业于斯工作于斯,40余年如一日不懈“追光”,在光纤传感领域不断突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纤风压计、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建立了国内光纤传感领域唯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可以说,光纤传感新技术在我国实现从无到有,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姜德生院士功不可没。

48载教学科研生涯,姜德生不仅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还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姜德生院士(图源:武汉理工大学官微)

越尽山海初心在,志在荣校热血扬。无数如姜院士一样优秀的师生们,孜孜不倦、接续奋斗,共筑学校百廿荣光。

仅近五年,武汉理工大学就新增两院院士4人。2017年,材料科学家张清杰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功能梯度复合材料专家张联盟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2021年,分别有水路交通工程技术专家严新平教授、高性能陶瓷材料专家傅正义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张联盟院士与傅正义院士正是在姜德生院士的培育和指导下被遴选为院士。

而先进的科研平台,正是武汉理工大学不断创新、逐浪潮头的坚实底气。学校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5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异地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校企科技合作平台等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166个。

依托强劲的学科实力、先进的科研平台,学校坚持卓越科技创新理念,开展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原创性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科技成果。仅2010年以来,学校便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励18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攻坚克难,屡建重器

矢志初心穷真理,科研报国砥砺行。120余载峥嵘岁月,武汉理工始终立足地方、放眼全国,一代代武汉理工人将丰硕成果镌刻在祖国大地乃至世界舞台,助力国之重器飞天、入海,让属于武汉理工人的“卓越之光”熠熠生辉。

关键材料,助力飞天。

2017年,作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标志性工程的C919中型客机一飞冲天。在研制过程中,武汉理工大学参与设计客机新型材料,突破性地在国产民用飞机上应用大面积复合材料制造主体结构,可让飞机结构减重20%-30%。同时,武理团队还为大飞机复杂复合材料结构中长期安全在线检测监控也提供了关键新技术。

C919中型客机(图源:CCTV4)

理工力量,护航跨海。

2019年,“21世纪第八大奇迹”、全球最长跨海大桥、举世瞩目的大国工程——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其背后,处处都有武汉理工人的身影:航运学院科研团队提出隧道线路选址方案,交通学院科研团队解决隧道沉管难题,正式通车运营后相关科研团队积极参与桥隧安全保障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作……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全过程参与,为国家工程建成贡献了"理工力量"。

磅礴巨轮,赴江入海。

推动我国向造船强国迈进。2023年,武汉理工参与设计建造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交付,学校承担了大型邮轮国家创新工程专项中的邮轮美学设计技术、13万总吨级大型邮轮工程开发、邮轮振动噪声控制技术、邮轮安全返港设计技术等课题的研究任务,并在邮轮重量重心控制、安全返港和振动噪声控制等关键技术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图源:CCTV13)

推动船舶产业绿色升级。武理吴卫国教授团队在江海直达船舶方面的船型综合设计技术和新能源内河智能船舶系统最新科研成果,为全球首制700标箱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N997轮的诞生按下了加速键。该船成为我国首艘自主设计研发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00TEU江海直达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是世界首制长途运输的大型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其装船电池容量为全球最大。

抢占海工装备制高点。武汉理工大学研发的1140TEU江海直达集装箱示范船,破解江船难出海、海船难进江的难题,实现大型船舶通江达海,开启长江中游航运“千箱时代”。参与亚洲首个无人船海上测试场建造,为无人船设计、制造优化、营运制造提供研究和测试平台。研发全国最大电动运输船,3000吨级纯电动集装箱船——“港航船途01”。在2018年央视春晚的珠海分会场上,武汉理工大学参与研制的无人船震撼亮相,“领航”央视春晚无人船编队……

春晚珠海分会场的无人船编队(图源:中国水运网)

硬核军工,保家卫国。

科研成果造福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武汉理工大学同样发力军工,研制出国家尖端武器装备发展需要的系列关键材料、参与装备战略核武器、高超音速飞行器、国产大型运输机、直型武装直升机、隐身战斗轰炸机、B型潜艇、主战坦克、空投战车、步兵战车、等我国20多个重大型号军事工程,为国家国防事业发展加足马力。

身披荣光,扎根当地。

武汉理工人将拼搏与汗水,熔铸于湖北省的发展中。学校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慧交通等领域科研团队积极与湖北省内龙头企业展开深度合作,聚焦重大科技项目落地,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湖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与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等开展专场科技合作对接活动,不断推进“百名教授专家地方行”“地方名企理工行”等科技合作活动,持续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图源:武汉理工大学官微)

百廿余年,与国同行,吸岁月精华,染时代光泽。武汉理工人以过硬的科研实力、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攀登科学高峰,助力国家前行。科研成果飞过大江南北、遨游远洋大海,用奋勇突破铸就这座瑰丽恢弘学府的次次辉煌。

潮涌风帆劲,逐浪正当时。薪火传承,匠心筑梦,武汉理工大学誓将“卓越”进行到底!

END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19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