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_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

有西方人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这个世界涵盖了很多国家和地区,并且几乎都是在战争和一次又一次的利益分割后形成的。

然而亚洲大陆上的中国,似乎从古至今都置于统一的国度下。无论中国的历朝历代如何更迭,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即黄皮肤、中国话、中国人。

非常不同的是,在现代社会,欧洲大陆拥有非常多的国家,对比与中国而言,他们一个国家的面积,相当于中国一个省的面积。

如此大的差别,到底有什么历史渊源呢?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从国家的概念讲起。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国际法中各国对其领土拥有排他主权的原则。

这个原则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在欧洲得到发展,其基础是让·博丹的国家理论和雨果·格老秀斯的自然法学说。

该合约关于国家间关系的四项原则包括:民族自决;通过外交会议结束战争的先例;主权国家和平共处为常态;通过主权国家之间的力量平衡和接受不干涉其他主权国家内政的原则。

根据以上的原则,可以得出,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无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主权。

这些原则中的不干涉他国这一说法,在18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19世纪和20世纪,被全世界的主流学术界和各国政府,以及联合国机构所倡导。但它也面临着挑战。

其中限制绝对主权的努力遭到了强烈抵制,这些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想将世界恢复到二战前的规范、主权。

不难看出,国家的主权和国土面积息息相关。在远古时代,国家实力的增强往往会寻求国土面积的扩大。

国土面积的扩大也会增强国家主权的统治范围,尽管这种统治并不是正统统治,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英帝国。

和平纵然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战争却往往给某一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历史上,大英帝国曾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最大的殖民地。根据数据,1920年,大英帝国宣称拥有的殖民地面积为3550万平方公里,占到全世界整体面积的26.35%。

仅次于大英帝国的国土面积,是中国的成吉思汗时期,大约在公元1270或者1309年,达到2400万平方公里,占到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7.81%。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经过战争,扩大了自己的本土面积。

人类历史上这几个帝国,一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竞争者,这种竞争通常表现在一些具体的定义和测量方式上。衡量规模的可能方法包括面积、人口、经济和权力。

其中,面积是最常用的,因为它具有相当准确的定义,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精确地测量。

爱沙尼亚政治学家雷因·塔格佩拉,在1978年至1997年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历史帝国领土范围的学术文章。

他将帝国定义为“任何相对较大的主权政治实体”,其组成部分不是主权的,其规模是帝国拥有一些无可争议的军事和税收特权的地区。

所以,如果去问殖民地被统治的人群,他们有些会觉得自己本身还是原来这个国家的人,并不属于殖民统治那个国家的人。

但有些被殖民统治过的地区,会产生依赖性认同。例如被日本殖民过的韩国,当时很多人的自我认同是属于日本。

尽管如此,世界的发展依然在继续,并不以小范围的个人认同问题而停滞不前。

所以在二战后,殖民主义很快就结束了。曾经被殖民的土地,也都陆续宣布了自己国家的独立。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始在战争结束后,正式被世界主流的国家学说所倡导,世界机构如联合国等,依照该系统制定了管理世界国家的准则,即《联合国宪章》。

为了避免战争,维护和平,该法规定国家主权的完整和国家主权,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那么除了以上因素,战争为什么能够一触即发呢?和平为什么如此难以维持呢?

2

西方教授认为:中国是伪装成文明的国家,这是为什么?

国家的概念是很抽象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规定的关于国家的说法,只是在法律上给予了一种允诺。

这就像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法律条文一样枯燥,并且由于法律想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会加上越来越多的注解,一件事越说越多,想梳理清楚谈何容易。

但中国的情况,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概念下的国家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很少纠结于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却被近现代大量的史学家所提起。

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中国的“特立独行”?

世界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杀戮史。人类的打打杀杀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引发某些局部战争,甚至引发全球战争的导火索。

例如一战的萨拉热窝公爵被刺事件,很明显在历史书上被标记成为一战的导火索。

而战争本身的发生,和经济、社会历史、最重要的是宗教争端,存在着很大的关联。

例如欧洲历史上大部分的战争,都和宗教认同有关。欧洲在16世纪、17世纪和18世纪初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战争的根源都在于宗教,新教对旧势力的挑战。

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刊印,它压倒了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和罗马教皇遏制它的能力。

马丁·路德的身上拥有很多光环,他是一位德国牧师、神学家、作家、赞美诗作者、教授和奥古斯丁修道士。同时也是新教改革的开创性人物,他的神学信仰构成了路德教的基础。

1521年,因为对旧教会的挑战,路德被逐出教会,结束了西方基督教世界中罗马天主教会和路德教之间的分裂,并为其他新教徒抵抗教皇权力打开了大门。

战争期间的其他动机包括叛乱、领土野心和大国冲突。三十年战争,即1618-1648年战争结束时,天主教法国与新教势力结盟,对抗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

这些战争在很大程度上以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新的政治秩序,即现在的威斯特伐利亚主权。

欧洲的宗教战争也被称为宗教改革战争。不难看出,宗教认同和反抗,在这些战争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里同样没有解决那个问题——人们到底认同的是什么。

在此后的欧洲大陆,哪怕是在和平时期,照样有因宗教和认同发生的事件,只不过并未在大范围内扩张。

但是在欧亚大陆的另外一侧,即亚洲大陆的中国,这种现象几乎没有存在过。

中国彼时尽管也经历着改朝换代的战争,但从国家认同方面来说,从来没有变过。

也就是说,无论这个朝代怎么变化,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华夏民族的这块土地,永远都生活着黄皮肤、说汉语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可能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炎黄子孙的崇拜。

相传伏羲、女娲建立了华夏文明,黄帝、炎帝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开始生生不息,发展了华夏文明。自此以后,这个文明就这样一直深深存在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金·费尔班克,曾经提出一项论点。他认为:中国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伪装成国家的一个文明。

费正清教授曾经往返中国多次,为了研究中国。他将哈佛大学发展成为美国领先的东亚研究机构。

他建立的东亚研究中心,后来改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而他本人,也在1955年至1973年担任中心主任。

在费教授直接或间接主持研究中心的几十年里,该研究中心成为美国东亚问题研究的学术重镇,其本人也成为研究中国的领袖人物。

费教授对中国的研究难能可贵,也尽可能多地展示了中国这个“伪装成文明的国家”。

其实对于中国人本身来说,了解国家概念可能只是课堂里的选修课程。

而平时用到关于国家和国籍的时候,也就是出去旅游要办签证,或者是大人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需要的一些证件。

这也许就是大多数中国人很少关注这个问题的原因。

事实上,中国人自己似乎并不像史学家、观察家那样纠结于这些问题。观察家们往往认为,理清“中国性”、中国、中国的民族成分所附带的众多民族名称,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些研究中,往往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对于一个没有刻意去弄清楚的人来说,这确实会让人非常困惑。

那么,中国到底是指什么?华夏族是什么,与汉族是同一个种族吗?中原人和华夏人有什么区别?西方教授为什么又得出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一结论呢?

3

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华夏子孙的自我认同绵延不绝?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少数几个,从古至今就非常认同自己本民族的国家之一,也是在现代边界内,大部分自我认同属于世界古代文明之一的人,即华夏文明。

对于那些已不复存在,不再被认为是某一独立的古代文明,例如古希腊、古埃及等,中国的文明自始至终都屹立不倒。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欧洲大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国家在统治。

而古埃及灿烂的文明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发展,但是埃及自罗马征服以来,即使不是在亚历山大以及后来的托勒密时期,埃及也同样已经不再奉行埃及法老时期的文明了。

现代希腊也并不是真正的古典希腊,尽管它可能比意大利更能代表罗马;而在中东地区,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分裂成许多民族国家。

至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其文明早已毁灭,他们的后裔并入了几个独立的国家。甚至就连印度文明区也分为四个现代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

尽管还有一些现代民族国家,其地理轮廓仍然与旧时代的自己相同,民族语言仍然相对单一,比如日本。

但它们其实更像中国。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社会、文化、甚至法律,这些同化不仅对非东亚人来说困难重重,对许多朝鲜裔和华裔来说也是如此。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种族”上并无不同。

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中国目前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尽管汉族约占到总人口的92%,但和许多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将“汉人”和“中国”混为一谈的倾向却非常普遍。

在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交往中,这一点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在这方面,虽然有些行为只能用“文明国家”这一概念来解释,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的行为与任何威斯特伐利亚国家的行为都差不多。

从与西方火药军队的俄、英、法第一次交锋开始,中国的大清就真正开始了与全球民族国家体系的同化,尽管这种同化是不情愿的。

诚然,在1689年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前,中国在历史上很少划定实际边界。但从那时起,中国就一直按照威斯特伐利亚的规则行事。

这也代表着,中华文明被不完美地塞进了欧亚大陆另一端,那个由17世纪宗教纷争所形成的国家概念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就完全遵从了这一概念。

也许在潜意识深处,中国自古以来的这些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毕竟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融入世界的秩序,对于发展整个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全方位融合贯通的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份子,当然也要融入进去。

但是在融入的过程中,中国人骨子里华夏子孙的自我认同,也正在被整个世界所接受。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华夏文明会更加发扬光大,也将长久的流传下去。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2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