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大学大一不分专业
“大一入学时不分专业,大二以后再决定专业”。
“以‘自由专业’招收学生”。
“融合专业制”“无专业制”。
……
最近,韩国的大学迎来重大变革——以不分专业的方式招收部分新生!
韩国纽西斯通讯社2日报道称,韩国教育部正就《2024学年大学革新支援事业改编案试行方案》向全国大学征求意见。根据该方案,不分专业的学生招收比例在2025学年和2026学年分别达到20%和25%以上的大学才能获得韩国财政补助。
韩国高校“不分专业”招生,是指韩国本科生“大一入学时不确定专业,大二以后再决定专业”的入学方式。早在2017年,韩国便探索“融合专业制”“无专业制”等新的专业选择制度,将原所属专业的进修自主化。目前,部分韩国大学以“自由专业”招收学生,但名额还不到学校招生名额的1%。进入2024年以来,包括延世大学在内,首尔多所知名高校纷纷决定推广这一做法,各自把不分专业的新生增加到数百名,占比达到一成以上。
在我国,与之相应的是“大类招生”。伴着此新闻的热议,“大类招生”再次引起关注。
▍培养“通才”,中外各异
大类招生,即高校在本科招生时不分具体专业,按照一定方法“合并同类项”,以大类形式招生。学生进入高校一段时间后,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实行大类招生,已经是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普遍做法。
从世界范围来看,培养“通才”是名校共识。美、日等国高校抢先一步,积极探索大类招生,允许学生多次进行专业分流,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个性化专业。
如普渡大学在培养工程人才时,第一学年并不进行专业划分,全部工科生都要进入第一年工程项目学习,统一接受数理基础、工程科技、人文艺术和创新创业等工程通识教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与成绩考核评价才能通过“过渡到专业”分流至专业教育阶段;东京大学的本科教育则由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两部分构成,形成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分段实施模式……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多受苏联影响,同注重“通识教育”的西方模式相区别,通识教育被专业教育“荫蔽”。1949年后,我国高等教育依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普遍设置专业并按专业招生和人才培养。但片面的应试教育、狭窄的专业教育等带来的过分关注某一专业的知识技能培养、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等问题日渐凸显。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进行厚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早期摸索。2001年,北京大学启动“元培计划”,彻底实行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贯彻“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教改方针,着眼于培养具有多学科、宽基础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在普遍意义上被认为是“大类招生”本土化探索开端。
图源:《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打破学科“围墙”,以开放、包容的教育支持人才培养。而大类招生的初衷,正是把这一培养模式逐步推进,拓宽人才培养口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专业选择空间。
▍改革落笔,求新思变
大类招生,有助于学生量体裁衣,增强其日后选择专业的能力。熊丙奇指出,实行按大类招生,降低了学生在报考大学时选专业的难度——报考一个大类专业,就相当于获得多个专业的选择可能性。东南大学招办副主任张涌也曾指出,大类招生最主要的优势是降低了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专业选择延后,学生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后,可以选择更合适自己的专业。
随着新高考在各省逐步落地,大类招生成为众多学校的招生选择。《大类招生与培养:历程、方案与走向》一文总结了我国高校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的三种方案。
第一种是全学科方案,即面向全校所有学科门类、覆盖全校所有本科专业的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如北京大学的理科试验班类/文科试验班类、东华大学的理科试验班,试验班学生可在全校范围选择专业。
第二种是宽学科方案,即涉及若干(两个及以上)学科门类的跨学科门类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这些试验班和专业大类通常围绕某一共同领域,由一定数量的相近学科专业、相关学科专业整合而成。
第三种是细学科方案,即单个学科门类中的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其分流范围为某一学科门类中的相关专业。目前,细学科方案是三种方案的主体。
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探索通识教育的道路上推陈出新。
2022年,复旦大学发布《复旦大学关于2022-2023学年试验班学生大类培养与专业分流的实施方案》。该方案设置社会科学试验班等六个跨院系的试验班,实施跨院系大类招生,并开展跨院系大类培养。复旦大学对于大类招生的不断探索,为国内一众高校提供借鉴、积累经验,推动此方式的日臻完善。
图源:《复旦大学关于2022-2023学年试验班学生大类培养与专业分流的实施方案》
2023年6月,南开大学重点深化以相近学科为组合的大类招生和培养改革,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的市场竞争力。学生在大类中学习一年,接触大类专业基础,对此形成相对具象的认知,为日后选择合适专业、搭建成长路径创造条件。对高校而言,此举也有助于高校提升其生源质量,提升整体综合实力。
2023年11月,四川大学召开大类培养启动会暨2024年招生工作布置会。学校副校长游劲松从专业结构调整优化、重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川大特色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培养三个方面对学校的“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推进工作做整体部署,体现出四川大学对于大类招生的高度重视,助推川大本科教育再上新台阶!
然而,近年来大类招生也涌现一些问题。如部分高校将冷、热门专业捆绑到同一类别,引发不少争议。某些高校将培养目标、方式不尽相同的冷热门专业打包招生,课程设计、绩点角逐等诸多问题被人诟病。
针对一系列问题,教育部于2023年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严格规范高校大类招生行为,高校原则上按专业开展招生,少数探索大类招生的高校要精心制定培养分流方案,确保科学规范、公平公正。
图源: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初次选择专业,不少学生多是雾里看花。大类招生的作用之一便是提供缓冲区间,为学子在未来的专业选择上道“保险”。随着诸多高校进行大类招生,懵懂的求学者在通识教育期间逐渐认识到个人所长,进而合理选择专业,这也是大类招生的意义所在之一。
对于大类招生,你如何看?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2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