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大学

众所周知,《大学》是儒家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四书》之一。朱熹认为,“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是修身治人底规模。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朱子语类》卷十四)由此可见其地位及重要性。但是,如何理解文章中“大学”的内涵,却是首先需要予以讨论的问题。因为在古代的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那么该如何理解当时的“大学”的涵义呢?

在古代的中国,学校只分“大学”和“小学”,没有“中学”。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皆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有五年,皆入大学,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可见,中国古代的“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小学”的学习内容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学习时间是从8岁到15岁;而“大学”的学习内容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以,也将“小学”称为“小学问”或“小孩(小人)之学”,而将“大学”称为“大学问”或“大人之学”。而这就是古代中国“大学”的涵义:“大学问”“大人之学”。

但是,此处还需对“大人”的涵义予以解释。因为“大人”不仅仅只是强调其相对于“小孩”在年龄上的区分,而更加强调在地位和道德上的区分,指居高位且有德者。《论语•季氏》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其中的“大人”指的就是居高位者;《易传•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孟子•告子》说:“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以及《离娄》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其中的“大人”指的是有德者。所以,《大学》讨论的不仅仅是“治国平天下”的帝王之学,更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道德之学。当然,最理想的是:将二者完美结合的“内圣外王”(“内德外功”)之学。这才是《大学》中“大学”的真正涵义,也是我们在学习《大学》这部经典时首先要明确的概念。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2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