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过春节吗

春节对于新加坡的华人华侨来说,是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近日,中国和新加坡签署相关协定,自2月9日(农历除夕)起,中新双方持普通护照人员可免签入境对方国家从事旅游、探亲、商务等私人事务,停留不超过30天。

除夕起互免签证的消息让新加坡喜迎新春的节日气氛愈发浓厚。预计今年春节,新加坡将迎来比往年同期更多的中国客人。

每次春节假日到来的前一个月左右,新加坡主要的景区、商街、居民区就开始张灯结彩,为迎接春节做准备。在新加坡的中国城牛车水,春节前都会有大型的年货市场,今年是龙年,当地民众早早装饰起龙的雕像和大气球。

新加坡当地社会融合了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每年的大年初一、初二也是新加坡全国的法定假日。受华人影响,当地的马来人和印度裔也会利用春节假日与家人团聚,共享节日欢乐。

送柑橘,财源广进;“捞鱼生”,风生水起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员工介绍说,农历新年一般来说是15天。其中,除夕是吃团圆饭的日子,年初一大家会到亲朋好友家中拜年。新加坡的过年习俗中有一个特色,就是交换柑橘,因为广东话“送柑”的发音和“送金”发音类似,祝福对方财源广进。

生意人会在年初五迎财神,不少新加坡公司在农历新年期间会把财神的卡通吉祥物请到办公室,给员工发糖,与大家合影,增加过年的喜庆氛围。一些人也会在这天择吉时祭拜神明,开始正常营业,希冀新的一年生意兴隆。

年初七被称作“人日”,是传说中女娲造人的日子。每到这天,新加坡大街小巷常常能看见一群人围在一起,手拿筷子,喊破喉咙:“捞起!发啊!”这是新加坡人过年的习俗“捞鱼生”,手持长筷从装满生鱼、生菜的盘中捞鱼,大家口中喊着“风生水起”“年年有余”的吉祥话。当地人说,“捞得高,寓意步步高升,捞得乱,代表遍地黄金。”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新加坡又称“Chap Goh Mei”,在闽南语中叫做“十五暝”,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十五个夜晚。新加坡人在这天不提灯笼也不吃元宵,而是吃汤圆,有雅兴的人还会猜灯谜。

华人农历新年会发红包;马来人在开斋节后会给彼此,或者长辈给晚辈一个“绿包”;过完排灯节的印度人则会派发一个“紫包”。可见华人文化在新加坡落地生根,促进了当地文化交融。

逛夜市,看龙灯,享美食,酣畅淋漓的新春之旅

新加坡的华人占比近四分之三,中国游客到了这里,即使不擅长英语,也能畅通无阻地交流。而到新加坡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它的象征——鱼尾狮。春节临近,鱼尾狮所在的圣淘沙早已张灯结彩。圣淘沙发展局业务与体验发展署长周长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圣淘沙将向游客赠送大礼包,和中国游客一起过年。

位于新加坡中部的滨海湾花园,每年也会举办大型春节庆祝活动。据悉,为了突出龙年的新春主题,滨海湾花园的花穹专门推出了“鲤鱼跳龙门”的特色花灯,不仅有一条七米高、十五米长的巨龙装饰,花穹四处还有8条形态各异的龙灯和龙形装置。

春节期间去新加坡,体验美食必不可少。美食的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到新加坡过年吃的真可以说是“八方菜”。海南鸡饭、肉骨茶、肉脞面源起于中国南方;咖喱鱼头的家乡在印度;沙叻、黑果焖鸡是马来人和华人共同创造的娘惹菜的代表。但在新加坡,它们都发展出了适应当地文化的变体。

“到了新加坡一定要吃一次肉骨茶,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在这里无不饱享一次口福。”社交媒体上类似的表达还有很多。在新加坡,一口肉骨茶下肚,味觉就会被胡椒统治。肉骨选用包着厚厚瘦肉的上等新鲜猪排骨,加上各种佐料,有的还加进各种滋补身体的药材,直炖到肉骨分离,汤醇色美。“吃的时候,泡一根油条到汤里,肉过一遍辣椒蘸汁,美得很。”在新加坡留学十多年的江先生说。

新加坡小贩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夜市就是这一文化的精髓。那里有来自不同国家的食物,如嘟嘟糕、烤肉串、碗仔翅和炸豆饼。就读于南洋理工大学的小陈介绍说,也许是由于夜市的性质,这里的用餐规则很宽松,或者根本不存在。“我和朋友们在那里度过了许多个周末的夜晚,穿着旧短裤和拖鞋,从一个摊位吃到另一个摊位,嘴里塞得满满当当,一脸是汗。但这确是不同民族的新加坡人通过食物维系彼此关系的重要体现。”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26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