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即将收官 为什么今年暑期档电影“失色”了

今年暑期档即将收官,而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8月27日15时,2024年暑期档(6月份至8月份)含预售和服务费在内总票房为112.65亿元,去年同期的成绩则达到了206.3亿元。

若抛开服务费,今年暑期档票房只有101.94亿元,这一数据直接把暑期档票房水平拉回了十年前。2014年,在仅有2.36万块全国银幕数量的情况下,暑期档不含服务费票房就达到了90.91亿元。2015年更是升至124.77亿元。而当前,全国银幕数达8.6万块。

进一步对比,今年暑期影片供给在数量上是比较充足的,目前已有139部影片上映或定档,与去年持平;平均票价41元也保持稳定,去年同期为40.9元。显然,暑期档电影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分析将其归咎于“奥运流量”分走了部分关注,但笔者认为,今年暑期档失色,主要是因为供给侧和需求侧明显错配。

作为一年中时间最长、受众最广的档期,历年间暑期档诞生了诸多黑马内容,如《捉妖记》《战狼2》《我不是药神》《哪吒之魔童降世》,不断刷新了中国影史纪录。而今年档期票房榜前5位分别为《抓娃娃》《默杀》《异形:夺命舰》《云边有个小卖部》《死侍与金刚狼》,仅有两部电影票房破10亿元。

并非没有黑马种子选手,徐峥导演的《逆行人生》、陈思成导演的《解密》、乌尔善导演的《异人之下》,在上映之前均被视为潜力股,但这三部电影的档期成绩分别为3.07亿元、2.97亿元、1.07亿元,《异人之下》甚至不及重映电影《你的名字》。

也就是说,尽管电影数量充足,但能让观众感兴趣的内容仍旧稀缺。当前的电影项目,大多沿用着过去十年间的方法论,比如内容的多次反转、以社会热点渲染情绪、注重特效反而忽略了情节逻辑。看似紧跟社会热点,其实并没有落在实处,浮于表面的故事甚至引发了电影快餐文化的讨论。

更可怕的是,面对舆论的负面声音,片方危机公关能力奇差,不但没有快速调整策略,反而产生出对抗情绪,令票房雪上加霜。比如《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导演胡玫发布微博,陈述了自己18年的创作艰难,并声称“有人使用AI虚拟数据群发1分点评。有账号从几个月前就注册好,似乎专为抹黑或者狙击这个电影”。截至目前,这部电影票房收入为538.2万元,灯塔累计想看人数为2.78万。

与此同时,暑期档还存在档期选择的失误。今年以来,春节档、清明档表现抢眼,五一档尽管不温不火,但电影观影热潮余温仍在,因此,部分片方仓促提档、改档、撤档,打乱了发力节奏。

归根究底,观众的情绪需求已悄然发生改变,却没有引起很多片方足够重视。年度票房近550亿元、春节档票房近80亿元的繁荣,遮住了影迷流失的事实。以年为纬度衡量,2019年至2023年每年观看1部电影的观众占比从44.8%上升到51.3%,而观看6部及以上的观众占比则从12.9%下滑至7.5%。

这意味着,尽管观影人次不断提升,但大部分人都是一年只看一部电影,又往往是在春节档。看电影这件事的重点从“电影”变成了“看”,社交属性成为很多人进入影院的第一诉求。这个趋势短期内并没有缓解的迹象,持续下去将蚕食更多的中腰部电影市场空间。当电影人不断发出“观众越来越难讨好了”的感叹时,把视角再抬高一寸,当前娱乐节目丰富多彩的背景下,如何留住观众的心,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必须要补上的重要一课。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29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