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长崎大学(日本长崎大学世界排名)
这两天,是诺贝尔奖的公布时间,各大头条都是诺贝尔奖的信息。
其实,日本也早已经成为诺贝尔奖获奖大户。今天,老唐就给大家盘点一下日本大学获诺奖的情况。
目前,日籍日本人和日裔获诺奖人数一共是29人。获奖情况是,物理学奖12人,化学奖8人,生理学或医学奖5人,文学奖3人,和平奖1人。
从获奖者的大学来看,日本的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堪称日本大学界的双子星,各获得诺贝尔奖11个。其次是名古屋大学,获得了6个诺贝尔奖。再然后是大阪大学,获得了2个诺贝尔奖。
此外,还有多个日本大学获得了1个诺贝尔奖。分别是东北大学、埼玉大学、东京理科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山梨大学、大阪市立大学、神戸大学 、长崎大学、德岛大学。 在以上这些大学就读的留学生,都可以自豪地宣称,我的母校校友得过诺贝尔奖!
如果我们考察日本人获得诺奖的时间,会发现,日本人是在21世纪后才集中爆发获得诺奖的。
在21世纪前,日本人只获得了12个诺贝尔奖,而在21世纪后,日本人获得了17个诺贝奖,基本上相当于一年获得1个诺贝尔奖。
为什么日本大学在21世纪后突然在科研实力方面异军突起了呢?
原因是这样的,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经济的成长支柱,主要还是在外贸产业和低端科技产业。这些产业,依靠的主要是劳动力和低端技术,对基础学科和高端科技的依赖程度不深。
可是到了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不断产业升级,传统的经济模式走不通了。于是日本人终于下定决心,确立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要在基础学科领域重金投入。70年代以来的科研投入,成为21世纪后日本诺贝尔奖井喷的坚实基础。
在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在未来50年,日本要获得30个诺贝尔奖。消息一出,举世哗然,觉得日本人是不是太狂妄了,日本国内的居民也对政府的计划不可置信。
可是,过了20年,人们在惊讶地发现,日本人的计划已经完成了一半,才20年就获得了17个诺贝尔奖。
日本诺贝尔奖井喷的原因,就在于日本人对大学和科研真金白银的投入。搞科研纯靠理念是不行的,还需要最基本的科研设备和实验仪器。
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要尽快将研发费用占比提高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就是2%。到了1970年代,日本大学的研发费用增长了7.1倍,2%的目标也于1970年代达成。到了1980年代,日本的研发费用又达到了1970年代的3.9倍。
日本的经验也给了我们启示,只有真正把大量的资源用于教育领域,才可以收获基础科学研究的果实。教育才是最高效的投资,诺贝尔奖只是教育投资到位后水到渠成的收获。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4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