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微电子专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微电子专业排名)
近日
新华网聚焦
苏州工业园区注入创新活水
打造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样本
6月19日至20日,2023中国(苏州)独角兽企业大会举行,350家独角兽企业齐聚苏州。当下,企业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策源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力点”,以“打造一流产业新区、一流开放名区、一流创新园区、一流中心城区”为目标,在这块278平方公里土地上,创新活水喷涌澎湃,科创森林枝繁叶茂。
强链补链+金融活水
助力科创企业蝶变
这两天,园区东堰里路东、赵家上路南的工地上,胜科纳米总部大楼已拔地而起,随着明年二季度投入使用,这个占地7万平米的大楼有望成为业内一流的芯片科研诊断机构。
回想起10年前在苏州创业,胜科纳米创始人,现任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李晓旻感慨万千。
▲李晓旻正在胜科纳米实验室工作
1998年,李晓旻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毕业,随后前往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微电子专业硕士。毕业工作后不久他发现,半导体芯片失效分析是众多半导体企业生产研发活动的刚需,但当年新加坡市场上并没有一家商业化运作的高端分析实验室,工业界的需求无法满足。
于是在2004年底,怀揣着仅有的两万新币积蓄,李晓旻毅然启航。他要打造一家商业化运作的分析实验室。
“我们的主业是通过专业分析测试技术,为客户的芯片产品实施诊断,找到芯片失效真因,协助客户实现改良方案,并给出技术迭代路线。”李晓旻做了一个生动比喻,这个行业就是“芯片医院”,他自己就是“芯片医生”。
凭借着自身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对市场的独到研判,2011年,李晓旻的公司一举成为东南亚最具实力的半导体分析实验室之一。
2012年,李晓旻跟随“新苏合作理事会”新加坡企业代表团回到国内,在考察了多个城市后,他毅然决定落户苏州。
“园区完备的产业生态、国际化视野、廉洁高效的政府团队吸引了我,我选择了在这里扎根,开启了第二次创业。”随后十年中,胜科纳米屡次异军突起,逆势突围。“这十年里,园区周边完备的产业生态是支撑我们发展的关键之一。”
李晓旻介绍,园区拥有非常完备的产业链生态,一方面他可以通过长三角区位优势获得高端分析仪器,同时下游客户资源也非常丰厚。
目前除高通、苹果等海外客户,胜科纳米1600家国内客户华东地区达到了1100家。
“整个苏州的客户就达到了400多家,而足不出园区,我们服务的客户就有140多家。”此外,园区良好的金融资本体系,也给了胜科纳米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目前胜科纳米已进行了多轮融资,期间得到了多个园区风投的大力支持,园区完备的银行授信体系也给了我们极大助力,比如我们总部大楼的建立,就有多家银行主动找上门,授信了7个亿,并给予了非常优惠的政策。”
▲项目效果图
截至2022年,胜科纳米在芯片失效分析和材料表征领域,已成长为国内龙头。近日,该公司的科创板IPO获得了受理。
近年来,为打造企业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圈,园区成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领军直投基金、200亿元产业基金等各类创新创业基金,持续完善金融科技创新生态,为园区科技企业提供从初创到IPO上市全生命周期、全场景、全生态的金融服务。
2021年至今,园区科技金融创新产品授信额度超138亿元,放款超108亿元,惠及企业超1800家次。同时,园区聚焦强链补链,瞄准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区域特色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滚动编制产业图谱,聚焦细分领域实施精准招商,助力潜在“独角兽”企业实现蝶变,让“新物种”撑起高质量发展“新脊梁”。
全周期亲商服务
培育独角兽乐园
近日,在园区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刚从上海洽谈业务回来的知行科技创始人宋阳,又风尘仆仆召集管理层开会。半个多月前,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告,知行科技成为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制度落地实施两个多月以来,首批完成备案的企业。“这意味着我们作为自动驾驶公司,上市进程又取得了重要进展。”宋阳信心满满。
▲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
知行科技深耕自动驾驶领域,公司主营产品主要有两大系列,一个是智能前视摄像头,另一个是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是L2级至L5级自动驾驶的任务关键组件,作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大脑,融合并处理来自汽车传感器的数据,以作出自动驾驶决策并触发车辆中的执行器。
▲知行汽车生产车间
2016年,曾在博世中国担任智能驾驶研发创始人的宋阳敏锐意识到国内车企正快速崛起,而做自动驾驶产业化的公司极少,汽车智能化将是下一个风口。于是他毅然辞职,组建了创业团队,并决定将园区作为公司总部。
“苏州有着非常多汽车行业的人才,有着天然的‘人才土壤’。”宋阳表示,汽车制造需要很多电子、机械类零部件,苏州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对于长三角地区以及周边的主机厂来说可以减少很多物流成本与时间上的消耗。而园区相关部门全周期的服务,更让他吃了定心丸。
“当时园区有个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无论是政策申报、知识产权还是具体到人才服务上,都给了初创期的知行科技非常专业的帮助。”宋阳回忆,申报项目的时候,企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协助他们具体核对硬指标与软指标,包括材料撰写方面也给予贴心指导。企业有任何需要,都能获得及时的回应。
“这些都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来自政府端的支持,也让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企业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上。”
正是在当地政府的贴心护航及自身不断创新下,2022年知行科技营收已超过13亿元,2020-2022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427%。“在知行科技做出一些成绩的时候,也有外地招商团队愿意给予知行科技更优渥的招商条件,但我们仍坚定地选择留在苏州。”宋阳说。
事实上,从2018年起,园区就启动了瞪羚、独角兽培育工程,发布《关于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瞪羚企业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加速抢占创新发展“新赛道”,在国内率先出台独角兽企业等新物种培育奖励政策,逐步探索和深化新物种企业梯度培育新打法。
2020年,园区完善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到上市企业”的分层培育链条。截至目前,园区拥有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4000家,累计培育各级瞪羚及瞪羚培育企业超600家,各级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超100家。
多维平台打造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园
除了打造完备的产业、金融以及全周期服务生态,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园区聚焦科技创新载体平台,以促进技术创新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企业发展开辟广阔道路。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从2010年4月6日,冷泉港亚洲会议项目落户园区起,园区持续推进载体平台建设,不断汇聚智力资源,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8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近40个,引进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国家队”科研院所15家,集聚众创空间达89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23家,一批国际顶尖高校在园区设立研究机构,姑苏实验室、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园区还聚焦三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开展精准招商工作,同时坚持“以才兴产”战略,依托园区现有高层次人才资源,吸引一批高成长性的优质项目落户园区。
▲苏州纳米城
据园区科创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起,园区新物种培育已进入2.0阶段。园区以“新物种”企业为突破口主动作为,联合第三方服务机构打造“新物种进化营”,将培育触角向前延伸,重点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挖掘有潜力成长为新物种的早期企业,培养瞪羚、独角兽“后备军”队伍。
下一步,园区将全力营造最好的创新生态、最强的产业生态、最优的亲商生态,加快形成一批世界一流标杆企业,向着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奋勇迈进。
来源:园区科创委、新华网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5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