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一本法学专业就业前景(普通一本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基于准备程度的不同,有人可能面临诸多选择无从下手,有的人可能没有任何选项可选,但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要慌,咱们一起来想想办法。

一、法学专业择业

(一)关于准备时间的问题:不要慌,来得及

距离毕业还有一年多,这些时间足够做很多事,这里介绍作为一个学渣的选择路径:本科就读于十八线二本,大三之前全从来没拿过奖学金,大三开始学习,第二学期开始准备司法考试,取得A证;大四第一学期开始准备研究生考试,进入985、211就读研究生;每年都拿奖学金,以冲抵学费。(上了免费的研究生)在工作经历方面:研三最后一年在律所担任助理一年;用三个月准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现任法官助理,五年刑事审判及行政工作、半年民事审判辅助。当然大家也可以当作一个反面教材。

(二)可能的备选项

考研、进入体制内、律师、公司法务、其他就业、回家(继承产业)。

1、考研:二次选择的机会

重新选择:专业、学校、城市

名校和普通院校有本质差别——难度和收益成正比,学术能力、人脉圈

提升学术能力、从事法学研究——名校

延期校园时光,获得研究生文凭——普通院校

学制:法硕三年时间充裕,课程分散,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

专硕二年课程密集,几乎每天从早到晚上课,有些学校不开设;

学费:法硕学费低,且奖学金几乎能够覆盖,足够努力还能赚;

专硕学费略高,奖学金名额少;

硕士生补助6000元/学年

奖学金有差别可以在报考前咨询所报考院校的招生办;

怎么读:拒绝浑水摸鱼——学习更加深入,朋友圈更加广泛,提升智识;司法考试、实习、跟导师做课题、考公

备考锦囊:背概念

2、进入体制内

五种途径:公考(省考、国考)、选调生、事业编、聘任制、人才引进

2.1选调生:分为定向和非定向,未来想从政的同学可以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编制:公务员,有些是组织部直接选拔考察,在基层锻炼两年后,由组织部分配岗位。

2.2事业编、人才引进(对很多专业都适用)

国企法务:

编制:事业编或聘任制

工作内容:法律审核(审合同,审制度规范)、风险防控、制度建设,国企一般不直接处理法律纠纷,打官司的时候都是外聘律所。公司法务是有部分涉诉案件的。(银行永远是甲方)

收入:相对稳定,根据行业和公司发展情况不同,

个人成长:合同审查局限于公司业务;(字节跳动、腾讯等公司已经对部分合同应用了AI审合同);工作形式单一,很少直接参与诉讼(即使有案件类型也相对单一),也不能直接参与公司业务,能力锻炼不足;

签合同两年可以申请公司律师证,只能为本公司提供法律服务,满屋你那可以直接转为社会律师。

2.3聘任制考试

书记员、辅警等。

工作:事务性工作(大概率是体力劳动),

个人发展:目前没有晋升途径,但求稳或者作为缓冲准备考公或考研

待遇:很少有福利,扣除五险一金每月2500-2800左右,

2.4公务员考试(对法学类学生还是非常友好的,可选择面比较广泛)

可选部门;公、检、法;监委、纪委、政法委;各种部门;

监委、纪委、政法委:通常不直接招考,都是从公检法系统遴选。

公:派出所、监狱、戒毒所招考比较多,体检严格,身高有限制

检、法:目前几乎全部要求法考A证,在这个层面竞争其实相对较小。招录比基本为1:10-15

公检法:公安工作强度最大,其次就是法院。监察体制改革后,检察院的工作重点是公诉和民事监督,工作量相对较小。法院案多人少矛盾还是很突出的,尤其是基层法院,“司法民工”也不是浪得虚名。

公考备考锦囊:得申论者得天下,要写;面试但凡有机会就要舍得砸钱报面试班;

律师

自带案源的律师,纯靠技术的律师

起步辛苦,但最能练就童子功

红圈所不是你想卷就能卷

4、其他就业方面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就暂且不讲了。

二、法院工作

(一)法院的处境:法院是审判机关,在我国具有着比较特殊的地位,是处在条块关系中的。(价值无涉的去分析)

我国的法院在整个社会背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正如欧根·埃利希所说“无论在当下还是在其他任何时候,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也不在司法,而在社会本身。”法治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而法院在是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工具。这样的定位决定了我国法院在政治结构中的复杂性。横向与外部权力机关,如地方党委政府、人大的互动,纵向有上下级法院的互动,而基层法院更是同时受制于横向政权机构和纵向法院考评的重制约,从而嵌入地方政治生态中。不同于其他行政机关,法院以独有的专业性,在法律的尺度内维持运行,以法治在回应治理需求,因此促使审判能够在法律与治理之间保持平衡,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三效统一”(法律、社会、政治)。这是值得探讨的,但是前提是我们一定要基于现状来研究问题,不能以现有的国外模板来简单的比较。

(二)各级法院分工及各部门职责

省高院:案件量少,主要是本地区的案件指导、规则制定。

中院:案件量相对较少,作为终身法院对审判能力要求比较高,二审案件量大、难度较大;

基层法院:案件数量大,去年某基层法院人均结案500余件,还有三万件积案,各区县法院支援清理积案中。学习和研究的时间会非常有限,忙碌代替所有。食堂提供免费的晚饭,所以下班时间不保障。执行局工作更多是出外勤,下乡或者跑银行,车管所,不动产等各地,约见当事人,调解等等,在执行局学到的更多是跟当事人的沟通技巧,业务相对审判庭学的比较少。

(三)各个部门职责分工

法院分为业务庭和行政部门,刑事、民事和行政审判、执行等。最主要的部分,但不能说最重要,因为大家

刑事审判庭:因为我在刑庭呆了五年,工作比较熟悉,依法审判刑事案件;办理相关大案要案的协调工作;监督、指导下级人民法院相关的刑事审判工作等

民事审判庭:依法审判民事案件;办理相关的申请复议案件;审批下级人民法院相关案件延长审限的申请等

(四)个人发展:

1、工作要求:突出政治站位,由于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所以不能容纳过多的个性。

2、工作内容:首先是熟悉书记员的工作(几个月到一年不等,即便已经成为助理,也有可能要做书记员的工作),然后开始担任法官助理,入额未来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时间,就像《底线》中的周亦安就是做了6年的法助才入额。基本上十年八年的助理也是很正常的。

3、能力培养:

3.1能够锻炼扎实的专业能力

案件量大,难度大,中院民庭人均200余件,二审案件;

裁判文书要求高;二审终审责任大;案件裁判要合议庭,疑难复杂要经过专委会,刑事改判、发回,民事重大案件都要经过审委会;

3.2学术能力提升

研究具有一手资料,可以申请法院内部课题,经费支持;

支持全日制读研;

3.3综合能力提升:

公文写作必备技能;

刑庭对上沟通以及大局意识培养;

民庭见识各种人心险恶,和律师当事人斗智斗勇

法院遇到的当事人基本都是藏龙卧虎,有通情达理型的、要死要活型,蛮不讲理型等等,(开完庭说满意,第二天就给监督部门投诉;虚假诉讼)

4、薪资待遇:比普通公务员高,但不能发财(想发财的出门右拐进律所)司法体制改革以后员额法官的工资要比当地公务员高一些,高的主要是来于每月的政法津贴和年底绩效考核。目前员额法官

三、怎么选?法院、律所or 法务?

(一)可以随意切换

做法务(京东方法务)——带销售团队——Ai审合同——数字游民(在洱海边办公)

做法务——做业务(职业会越走越宽,只要你愿意成长)

做律师——31岁考进体制内从体制内——出去做律师(老律师人脉案源、年轻律师有底气)

其实不用纠结,此时就显示出法学的优势了,虽然学法律是苦行,但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法官、律师、法务各个职业之间可以任意切换。要知道我们可是技术工人,只要技术过关,随便换。悲观的看,这三种工作都不轻松,各有各的崩溃之处,钱多事少的工作也轮不到咱法律人。准点下班那更是没有的事。但乐观的想,好歹法律行业不存在35岁危机,毕竟是一个靠经验和人脉积累的行业。

所以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更想体验的工作吧,不同的选择差别没那么大。

进入体制度内理由:稳定

辞职的理由:能力和收入不匹配,所以离开的人都不是因为有更大的勇气,而是能力。

(二)练就强大内核

唯一不变的就是什么都在变化,包括每个阶段的想法甚至梦想会随着时间变化,所以不要急着找答案,先做好当下该做的每一件事,你会发现你所寻找的意义可能就会慢慢浮现。

1、必修的内功:

1.1司法考试

只要花时间花精力肯定可以过,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一点,血战六个月,410分;可能你目前还没有想好自己到底要进入哪一个领域,但是不论如何,司法考试都是所有法律专业领域的敲门砖,门槛的门槛。我知道这很苦,但是后面的路也会很酷呢!

备考锦囊:理解为重,做题是检验

1.2不断精进专业

1.3不断更新、拓宽自己的知识体系、保持思考的习惯

1.4英语能力:想做法务或者谋求更大的发展,不是必需品,但可以是加分项

1.5至少做一些有氧运动

每个人都不能给到你完整的答案,也未必能给你最适合你的职业建议,但多听听,拼凑在一起,加之自己的思考,才是更好了解自己需求的一个过程。

2、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你以上几个硬核技能目前都没掌握,那也没关系,给大家讲个故事:

印度有位著名导演塔西姆·辛,作品非常有创意,但拍广告收费也很高,有位客户吐槽,30秒的广告要几百万美元,这说的过去吗?

塔西姆·辛说:你花钱买到的不只是我做导演的这段时间,还有我喝过的每一口酒,品过的每一杯咖啡,吃过的每一餐美食,读过的每一本书,谈过的每一次恋爱,去过的每一个地方,你买的是我生命全部精华转化成的30秒,怎么会不贵?

我们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证书和技能,而是过去一切经历的总和。

博尔赫斯的诗送给你们每个人:“一朵玫瑰正马不停蹄地成为另外一朵玫瑰。你是云、是海、是忘却,你也是曾经失去的每一个你。”

今年可能是未来十年就业最难的,也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容易的,修炼一个更为强大的自己,准备好以不变应万变。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5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