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加拿大材料工程专业(留学加拿大材料工程专业怎么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401
材料物理
080402
材料化学
080403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080414T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80203
学院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西安理工大学创建最早的院系之一,肇始于1958年北京机械学院二系,后几经变迁,于1996年确定为现名。沈福三、王贻青、甘雨、魏兵、林建生等我国老一辈材料专家曾奋斗于此,奠定了学院坚实深厚的学术基础和踏实进取的学风传统。经过60余年的励精图治,薪火传承,学院已经成为专业设置合理、目标方向明确、学术团队充实、科研条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的国内一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成型与控制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能源材料与器件系4个教学系和1个以本科实验教学为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5个本科专业。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三个二级学科,并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本科专业依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陕西省优势学科和陕西省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3年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3.5‰。
多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卓越人才。涌现出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全国政协常委、原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董事长斯泽夫,国家级人才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刚,“大国工匠”孙红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杜秋丽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校友。
师资力量
学院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院士工作室2个。专任教师127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50人,博士学位125人。包括国家级人才称号2人,国家和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陕西省三五人才1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2名,陕西省师德楷模1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1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专家1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4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6人。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陕西省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
孙学良,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著名的能源材料领域顶尖科学家,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加拿大国家工程院两院院士,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常务副主席,加拿大纳米能源材料领域首席科学家,西安理工大学双聘院士、博士生导师,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院长。
国家级人才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陕西省师德楷模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
梁淑华教授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
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获得者
国家林草局“长柄扁桃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
国家林草局创新团队负责人
申烨华教授
国家级人才
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李喜飞教授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陕西省新世纪三五人才
陕西省师德标兵
全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先进工作者
蒋百铃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家级思政课程教学名师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
陕西省教学名师
赵康教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陕西省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
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张国君教授
陕西省特聘专家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
游才印教授
陕西省特聘专家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
李树丰教授
陕西省特聘专家
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杨卿教授
陕西省特聘专家
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陕西省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孙少东教授
陕西省特聘专家
陕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杰出人才
汤玉斐教授
陕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杰出人才
卓龙超教授
陕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杰出人才
姜伊辉教授
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首要目标,持续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物理等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时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支省级教学团队,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双语示范课。先后获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并有多项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奖。
金相显微室
学院坚持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体系,将科研项目用于人才培养。近5年,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强基工程项目、中央军委预研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0余项;近五年,累计科研到款超过1.8亿元;公开发表SCI学术论文8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研究成果获科技奖6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依托学院建设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机构有13个,包括1个依托本院建设的“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研究院”、12个依托本院建设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4个依托本院建设的西安市重点实验室,充裕的研究基金和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机会。
专业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是西安理工大学最早开设专业之一。本专业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分别于2016、2019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及复审。专业现有师资队伍教师40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本专业奉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原则,拥有国家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省级实习教学基地支撑工程实践教学,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和70余载专业建设积淀,开设“金属材料工程”、“材料表面工程”、“陶瓷及粉末冶金工程”三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可在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能源动力、冶金化工等领域从事材料制备、材料结构性能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装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管理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赴上海中芯国际(SMIC)开展企业调研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专业特色鲜明,在行业有较大影响。专业办学始于1950年,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名牌专业和优势特色专业,2018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15人,博导7人,副教授13人)、实验教师8人、兼职/特聘教师22人(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20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人)。专任教师中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和陕西省人才称号获得者10余人次,拥有陕西省教学团队、陕西省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陕西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陕西省首批“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教学科研团队。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围绕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培养具备机械工程、材料科学、自动化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材料加工理论、材料成型过程自动控制、成型工艺过程与装备设计及先进材料工程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与质量管理等工程实践,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本专业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材料成型原理、工艺、技术、装备和检验等,设有涵盖主流成型技术的“金属液态成形”、“焊接技术与工程”、“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和“复合材料成形”4个方向和1个“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微专业,供学生侧重发展。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来校作报告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科研平台与获奖情况”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主赛道金奖
材料物理
材料物理专业于2000年应国家新兴绿色专业规划而设立,依托的材料物理化学学科为陕西省优势学科,2020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正式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坚持重“理”强“工”的指导思想、秉承“理学工办、强化实践”的宗旨、突出“明晰材理、重在实践”的专业特色,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31名,30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专业教师8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或研修经历。科研实力雄厚,建有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西安市重点实验室2个。近年来,本专业教师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厅局奖10余项,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近三年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胜任半导体和电子信息功能材料研发、材料理化检验、无损检测、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专业每年招生规模约60余人,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历届毕业生研究生考取及出国留学率近50%。2022年,材料物理182班考研升学率达85.7%,创校升学率最高记录,并被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专题报道。
材料化学
材料化学专业源于材料科学和化学、化工、高分子的学科交叉,在学院工科办学的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于2002年应国家新兴绿色专业规划成立。依托的材料物理化学学科为陕西省优势学科,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在材料的腐蚀与防护、催化材料、高分子材料、光电显示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专业秉承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宗旨,注重对学生从专业知识结构和体系到实践技能与工程能力的多方位培养。现有专任教师31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4人,陕西省特聘专家3人,陕西省科技新星2人,副教授及硕士生导师17人,80%以上的教师具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海外留学进修经历,并聘有企业技术及创新创业导师10余人。专业科研实力雄厚,设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已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国家电力和石油化工等行业委托项目10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厅局级奖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胜任材料表面处理、高分子材料制备、功能材料设计、新能源材料研发、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材料化学专业每年招生规模约60人,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近年毕业生研究生考取及出国留学率近50%。2021年,材料化学172班就业率(含考研升学57.7%)达100%,材料化学专业获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本专业为国家教育部2011年新增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专业。2018年开始招生,已形成以动力与储能二次电池为核心,以可充电锂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及其他新型电池体系等为具体应用场景,覆盖上游电极、电解质和隔膜材料等,中游电池装配制造和下游电池应用的完整教学链。本专业始终坚持立足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能源分布特点和能源行业发展趋势,整合多学科既有优势,培养具有扎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设计、制造及应用技能,毕业后能在化学电源、新能源材料制备、分析和应用及能源器件组装与检测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生产、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综合性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已形成一支专业负责人带头,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年龄、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高学历教学科研师资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占比100%,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56%,另有企业导师2人。拥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全校唯一入选者),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人,陕西省千人计划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个。专业科研实力雄厚,已建成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基地、全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行业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秉持“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理念,校企联合建有“易纳能-西理工新能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培养的教学需求。近五年,承担了包括科技部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SCI引用次数9972次。相关成果荣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在已经毕业的59人中,1人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大学、3人保研至西安理工大学,1人考研至英国利兹大学,2人考研至西安交通大学、3人考研至厦门大学、2人考研至北京科技大学、1人考研至电子科技大学、2人考研至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多人入职宁德时代、比亚迪、隆基绿能等行业龙头企业。另有多人获国家奖学金、金相技能大赛全国二等奖,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等,4个团队20余人获批省级大创项目,10余名学生在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特别地,能材191班的升学率高达83.3%,相关事迹上了微博热搜,并被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栏目报道。
人才培养效果
学院学风优良,学生踏实勤奋,考研升学率连续四年稳定在50%。2023年,考研率更是超过54%,共有213人保送、考入英国曼切斯特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继续深造。这其中,有一个学霸班级的升学率达到了83.3%,彰显了优秀集体、良好班风的巨大教育力量。
学院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以“晶体之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载体,举办各类报告、讲座、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近年获国家级奖项80余项,其中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1项(学校首项金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余项,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11项。
学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用人单位的评价是“基础扎实,眼界开阔,应用能力强,创新素质高”。
天生我材必有用,料经琢磨可成器。2023,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期待你的到来。
THE END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5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