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海德堡大学有美术专业吗(德国海德堡大学有美术专业吗多少分)

欢迎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北京大学艺术学文丛”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书系,由多位学者的专著、文集组成。2016年出版第一辑9种,2019年出版第二辑8种,迄今已收获诸多好评,反响热烈。这套丛书集中展示了北京大学艺术学近年来持续开拓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本辑总主编为彭锋教授。

丛书展示与作者简介

《图像无言:阐释艺术的意蕴》

丁宁

本书是北大艺术学院教授丁宁所著。作者多年来致力研究图像美学等领域,发表过多篇论文,本书是他十几年来的研究成果集结出版,其中大部分文章已经在有影响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全书共27万字,100多张图片,包括五辑,分别是:理论话语、文明勾勒、展览评述、艺术品类和外国艺术。本书是对经典和当代艺术,视觉文化以及艺术博物馆问题的深入反思。

★ 丁宁,北京大学教授,博导。著有《美术心理学》《绵延之维》《艺术的深度》《图像缤纷》《西方美术史》和《视远惟明》等。

《沿途的风景:中国艺术情境与公共之维》

翁剑青

本书是北大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所著。收入本书的内容,均是作者从20世纪末到近些年曾陆续刊发过的一些文章。它们曾散落于一些学刊、会议文集或艺术展览文集之中,此文集中有一些篇幅是关于中国传统美术的探讨,另有一些是关于艺术史方法论等问题的议论。均是由于现实景象以及艺术史论问题的探讨作为契机而引发的一些写作。作为一个内容篇幅并不完整的收集,部分地显现了作者自己在近20年来在艺术史和理论的教学、学术活动及艺术批评活动的踪迹,并对于关注的艺术对象及相关领域的一些问题的思考与回应。若从文章议论的对象及内容范畴来分,大致可归为两个基本的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状态和理论的,这是出于对艺术与社会公共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其时代意义的关切;另一部分是关于博物馆艺术及古代艺术史及理论的探讨,主要是基于对中国传统艺术图像的样式和文化内涵的探讨。

★ 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西班牙格古学院(Academia CCACO)讲座教授。出版专著有《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中的艺术》等。

《图说新语:中国艺术史演讲集》

李凇

本书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凇关于中国艺术史的演讲集,包括一些会议发言、专题讲座、学术会议专题发言的记录整理稿,以及一些会议的开幕致词或闭幕发言等。全书是对美术史之“图”说出的“新的话语”,即以图说的方式讨论中国艺术史上的若干论题,既展示图像的来源、结构,又形成独特的阐释与讲述,许多文章涉及对美术史研究的“整全性”思考,是一部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的艺术史专著。

★ 李凇,本名李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元培学院导师。兼任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研究所Heinz Götze讲座教授。主要专著有《中国道教美术史》等,论文集有《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神圣图像》。

《光影之魅:中国电影的文化流变与美学建构》

陈旭光

《光影之魅:中国电影的文化流变与美学建构》是陈旭光教授最新论文精选集,主要研究中国电影主潮与类型格局、新力量导演、电影批评态势与工业美学建构等,深入研析中国电影的文化与美学关联,系统论述影视艺术的观念变革与美学变迁。全书分为四部分即电影观潮、新力量导演与工业美学、影史回眸与前瞻、电影理论阐释等。

★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教影视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势研究”。著有《艺术的本体与维度》《电影工业美学研究》等论著。

《影道惟新:中国电影的创化与传承》

李道新

《影道惟新:中国电影的创化与传承》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结集出版的第9本学术与评论文集,收录了近几年发表的20多篇电影史、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文章,并根据“学派与创化”“历史与传承”“批评与愿景”三个层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其中,《电影学术:对话与争鸣》一篇,是对近些年来话题探讨和学术争鸣的整理,因为是跟相关学者的对话,此前也未收入各种论文集。

★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和批评文字200多篇;独立出版《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光影绵长:李道新电影文章自选集》《影与文:李道新影视文化批评集》等14种学术著作,并有诗集《大地的方向》与散文随笔集《燕园散纪》。

《呈现与阐释》

顾春芳

本书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所著。收录其中的论文主要是作者近年来在核心期刊报刊发表过的学术研究成果。全书共三辑,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性阐述了建构艺术阐释学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深入地阐释了一些重要的美学经典和艺术经典。其中从戏曲角度研究《红楼梦》、对梅兰芳表演艺术和书画美学的比较研究,对当代中国话剧的反思和展望皆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推进。本书既有对美学和艺术学学科发展的深入思考,也有对经典著作扎实深入的阐释,是一部系统性强、视野开阔、见解独到、高瞻远瞩的学术文集。

★ 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戏剧学、电影学和美学。著有《意象生成》《戏剧学导论》《她的舞台》《我心归处是敦煌》等专著。著作和论文曾入选“中国好书”(2019)、《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第二届张世英美学哲学奖励基金青年学术成就奖”、“第四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啄木鸟奖”、“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奖”。

《燕园读影:时代影像的工业与美学》

陈宇

本书是作者陈宇作为学者、导演、编剧,近年来公开发表文章之筛选汇集,内容涉及电影本体理论、电影评论、创作论等多个方面,既有如:《一种动作体系》、《类型片:电影的经济学策略》这样的原理性研究,亦有从电影本体要素出发,切入电影产业现象和作品的个案研究,如《主义、原理和方法——有关当下国内电影理论及创作的思考》、《<嘉年华>:当逻辑遇见大时代》等。作者身兼学者和创作者两重身份,其理论分析具有坚实的产业现实和实践基础,让本书富有洞见,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创作颇具启发作用。

★ 陈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电影与戏剧本体比较论纲》等数十万字著作及论文。

《以“古”为新:时代激流中的诗学、戏曲与文化》

陈均

本书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的研究成果结集,全书分为两卷,上卷为《历史与诗学》,包括《论小诗:一个批评的范例》《胡适与早期新诗”说理”风气之形成》《闻一多的“文化抵抗”与新诗“格律”的确立》等多篇讨论诗学的论文;下卷为《戏曲的踪迹》,包括《<春柳>杂志与民初之戏剧改良》《<国剧画报>与“宫廷戏曲”研究》等多篇涉及戏曲的研究。全书深入细致,富于独创性,是一部功力深厚、充满锐见的学术论文集。

★ 陈均,任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出版有专著《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昆曲的声与色》《京都聆曲录》等。

总主编推荐语

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和研究的摇篮。蔡元培校长百年前在北大播下的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林。北京大学坚守蔡元培校长开创的美育传统,努力推进艺术素质教育、艺术专业教育、艺术学术教育三方面协同发展。“文丛”体现的是艺术学术教育方面的部分成果。

18世纪欧洲人发明(事实上不是发明而是重新定义)艺术概念,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诗歌、戏剧等集合起来,我们发明(事实上也不是发明而是重新定义)艺术学概念,将美术学、音乐学、舞蹈研究、戏剧研究、电影研究等集合起来。只要我们具有文化自信,潜心于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艺术学就有可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制度创新的标志性成果,引领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新风潮。

编辑推荐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带你走进美学、图像、光影、建筑、戏曲等的艺术世界。

★★★ 八位当代艺术学研究领域重要学者的重要作品,相信会获得学界的瞩目。

★★★ 本丛书对艺术学专业研究者与普通兴趣者都能提供学习的指引。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