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专业考研院校(国际政治专业考研院校排名)

期刊简介

《国际政治研究》系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双月刊。主要刊登中外学者在国际政治、地区与国际政治、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政治理论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评论。

本期目录

1

威胁应对与安全环境塑造:印度的国家安全研究

楼春豪

2

欧洲政治生态的“中东欧化”:内涵、机制和前景

刘作奎 贺之杲

3

从吸纳式欧洲化到睦邻式欧洲化:欧盟周边安全治理的理念、方式与挑战

赵光锐

4

“共同体”与“文明等级”:阿尔弗雷德·齐默恩的国际政治思想

王紫珠

5

英国区域研究史及若干思考

——基于对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考察

王昭晖

6

国际关系学科起源动因探析

——基于对英国和瑞士的国际关系学科建制分析

杨紫茵

7

比较政治研究的取法与初心

——《激情、记忆与方法:比较政治访谈录》译余

汪卫华

文章摘要

威胁应对与安全环境塑造:印度的国家安全研究

作者:楼春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印度是世界大国中面临国家安全挑战较多的国家之一,但印度长期不具备系统化、科学化的国家安全研究。印度的国家 安全研究经历了萌芽(1947-1962年)、稳步发展(1962-1991年)、 快速发展(1991-2014年)和转型发展(2014年至今)等若干时期。国际战略环境、国内安全形势、政治领导人倾向及传统战略文化,是影响印度国家安全研究的主要因素。在此过程中,印度的国家安全研究体系不断壮大,形成了官方为主、官民互补的基本格局,实现了从传统的国防军事领域转向更加综合的国家安全研究、从聚焦威胁应对转向统筹威胁应对与安全环境塑造的转变。莫迪政府对国家安全议题高度重视,势必会进一步推动印度的国家安全研究。印度国家安全研究话语体系日益将中国视作主要外部对手,预示着印度将 会采取更加强硬的对华政策。

欧洲政治生态的“中东欧化”:内涵、机制和前景

作者: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贺之杲,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政治生态变化是欧洲政治秩序变迁的重要维度。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政治生态经历新一轮的调整和重塑,其“中东欧化”趋势明显。欧洲政治生态的“中东欧化”集中体现在加速“去俄化”,尤其是在经济、能源、安全等政策领域同俄罗斯部分或全面“脱钩”,在安全上进一步拥立美国和北约,在发展道路上更强调安全利益而弱化民生政策。中东欧国家牵头推动、美国对其积极支持,以及欧洲面临安全挑战催生了欧洲政治生态的“中东欧化”。欧洲政治生态的“中东欧化”源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俄罗斯之间高烈度对抗的外部环境,继而传导并推动欧洲外交和安全战略的“中东欧化”转变。“中东欧化”是一个阶段性还是持久现象有待观察,它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乃至中欧关系的影响正在发酵。

从吸纳式欧洲化到睦邻式欧洲化:欧盟周边安全治理的理念、方式与挑战

作者:赵光锐,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摘要:欧盟周边安全治理经历了吸纳式欧洲化和睦邻式 欧洲化两个阶段,前者较 好解决了欧盟扩大化时期的周边安全问题,后者的实施效果却不理想。近十几年来,欧盟的周边安全治理激进化,将价值观和制度标准放在首位,追随美国在北非、中东、乌克兰等制造或支持“颜色革命”,甚至诉诸武力推翻既有政权,但结果是周边安全环境不断恶化。当前,欧盟周边安全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环绕南部和东部的不安全地带的出现、欧俄共同周边的动荡和战略对抗的长期化、内部安全遭遇冲击及安全治理能力不足。欧盟周边安全恶化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于其 自身,但误入歧途的安全治理方式是原因之一,在政治心理上未能实现集体边界 的真正闭合则是更深层的根源。摆脱对欧洲化路径的依赖,实现集体边界的闭合,把安全与稳定利益放在周边政策首位,欧盟才能逐步稳定失序的周边地带,最终巩固一体化带来的内部“永久和平”成果。

“共同体”与“文明等级”:阿尔弗雷德·齐默恩的国际政治思想

作者:王紫珠,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全球研究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候选人。

摘要:阿尔弗雷德·齐默恩是英国国际关系学科的首任讲席教授,其发源于两次世界大战间期的国际政治思想对学科的理论和身份认同的构建起着关键作用。“共同体”是齐默恩国际政治思想的核心,其形成既基于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 思和对国联的设想,也融入了一种“古今类比”的认识论。齐默恩倾向把古希腊政治制度类比到所处的时代,体现了他对深受重商主义、个体主义影响的现代资本主义国际体系的反思。然而,他同时在“共同体”中纳入一种基于文明的等级 制观念,并体现在对国联的政策建议中。总之,齐默恩的国际政治思想内容丰富和多样,并非学界一贯认为的“理想主义”所能涵盖。

英国区域研究史及若干思考——基于对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考察

作者:王昭晖,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教授。

摘要:英国区域研究发展史具有独特参考价值,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作为20世纪以来英国区域研究最为重要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先后经历创生、发展、扩张、收缩和调整几个不同时期。亚非学院自创生之始就与英国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相连,其发展在政府部门、大学机构和学术组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中形成合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对区域研究的重视程度大大加强,亚非学院随之快速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起,亚非学院强调社会科学与区域研究的融合,但是从未放弃对语言教学和古典研究的重视。亚非学院如今不仅具有区域院系,语言基础扎实,与学科院系合作紧密,而且具有区域研究中心,提供多学科和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以亚非学院为代表的英国区域研究可以为中国构建区域国别学提供若干有益启示。

国际关系学科起源动因探析——基于对英国和瑞士的国际关系学科建制分析

作者:杨紫茵,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国际关系学科的首个教席“伍德罗·威尔逊教席”和首个国际关系研究院“瑞士日内瓦国际关系高等学院”的成立过程揭示了欧洲国际关系学科起源的三个相互作用的动因:环境、主体和资本。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寻找维护和平方法的理想主义思潮刺激了国际关系学科的出现;慈善家和基金会都意识到培养国际关系人才的重要性,资助了知识生产制度的创立,为知识生产活动提 供了资本;国际联盟成立后也对国际关系人才提出需求。在此背景下知识分子投身于欧洲国际关系学科建制的建设当中,构建起有制度可依的欧洲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梳理欧洲国际关系学科的起源可以发现,国际关系学科的起源是社会现实与知识制度化双向互动的过程,社会发展是刺激学科知识创造的重要因素,而成立后的专业知识体系所生产的国际关系知识又将被运用到现实政治当中,影响社会现实。

比较政治研究的取法与初心——《激情、记忆与方法:比较政治访谈录》译余

作者:汪卫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摘要:尽管民粹主义政党在世界许多地方不断取得成功中国的政治学研究是近代西洋舶来品。远的姑且不论,从20世纪80年代政治学科在国内正式恢复建制以来,各种汉译经典与前沿译著就成为推动国内政治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助力。武汉大学谭君久教授曾言:“研究比较政治,译书为先。”像阿尔蒙德(Gabriel A. Almond)和鲍威尔(G. Bingham Powell, Jr.)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阿尔蒙德和维巴(Sidney Verba)的《公民文化》、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达尔(Robert A. Dahl)的《现代政治分析》,这些译著堪称国内比较政治学术史上的里程碑,影响了数代政治学人。尽管近年来,学界同仁对汉译政治学著作质量参差不齐、甚或错漏迭出的现状颇多抱怨,但谁也无法否定政治学译著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

排版 | 宋文钰

本文来源于《国际政治研究》。内容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7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