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排名(the排名与QS)
#2023高考季#
QS2024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名校大部分退步。本着输的东西少说的原则,老学长翻了翻,终于找出中国名校赢的最漂亮的大学排名。四大榜之一的泰晤士同样在6月发布了亚洲大学排名。
在2023亚洲大学排名中,中国高校一骑绝尘,前10占7,其中大陆高校4所,中国香港3所。清北占据前2名,在榜单上已经碾压东京大学,成为亚洲高校霸主。
稍微可惜的是浙江大学,本次未能杀进前10,被韩国大学阻挡,相信再过几年,亚洲大学榜就成了妥妥的中国大学榜了。武大、华科、南科大、川大表现不错,进入前30。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1、中国独占鳌头
中国高校全面崛起的时代来临,以往仰望的日本东京大学,如今已经退居亚洲top10的后半部分,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平起平坐,与清华北大不在同一桌了。
清华1、北大2、港大4、港中文6、港科大7、复旦9、上海交大9。前10中,仅出现了新加坡的top2,新国立3,南洋理工5,日本的东京大学8。
来源:泰晤士国家大学排名
2、浙大尚需努力
在亚洲前20,是存在清北复交这一个国内虚拟概念的,虽然清北和复交的排名在前10,一个是榜首,一个是吊车尾,但毕竟都在前10。
作为国内一直想冲击top3高校的浙大来说,想必是不能接受的。如果浙大在国际四大榜上能全部占据top3位置,那么浙大作为top3的观念会进一步深入民间舆论之中,会一步步提高浙大的录取分数。
毕竟从民间最认可的录取分数看,浙大与复旦上交还有一些差距。
目前浙大在世界4大榜单上的排名(中国大陆高校):
QS第3、USnews第4、THE第5、ARWU第3
可以看出浙大已经有两个榜单在大陆高校中占据前3。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3、第二方阵崭露头角
清北除外,复交浙是中国大陆高校中偶尔进入世界前50的第一方阵,大部分在冲击前50的边沿位置,与后面的高校排名差距有些大(主要是QS/THE/USnews)。同为华五的中科大、南大因为规模和学科设置偏好,基本上在国际榜单的100名左右徘徊。
大陆高校在综合实力(大学排名)上,第二方阵(前100名)的高校也逐渐明朗化。
目前主要是中科大、南大领衔(主要在世界50-100位置),武大、华科、中山、西交、哈工、同济、川大等进入过前200的为后备。
例如QS:中科大、南大、武大三校在世界100-200之间。THE:中科大、南大前100,上交、复旦、中山、华科在50-100之间,南科大武大华科川大前200。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4、日本、新加坡不再是对手?
有人说,看国际排名,日本大学已不再是中国的对手!对还是不对呢?
东京大学是日本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可以说是日本的招牌院校,长期以来都是亚洲的霸主。东京大学曾经被视为专门培养日本精英人才的机构,总共培育了16位日本首相、21位国会议长、11位诺贝尔奖得主等,从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几乎都是世界精英。
日本大学在中国高校崛起之前,一直是亚洲的霸主。不过虽然日本大学在20世纪的100年里,在亚洲横行无阻,但20世纪一共才获得9个诺贝尔奖。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速度突飞猛进,共有20名日本科学家或日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奖9人,化学奖6人,生理学或医学奖5人,全部都在日本国内接受大学教育。
2001年,日本提出诺贝尔奖计划,未来50年培养3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目标,已经在20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2/3,让人震惊。
中国高校在诺贝尔奖上与日本无法相提并论,这也是中国高校目前最大的短板。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新加坡高校以前经常是亚洲第一高校的常客,不过近些年在国际榜单上,新国立和南洋理工已经和清华北大互有胜负。
4、中国高校获得诺贝尔奖的时代到来?
基础研究成果从出现到获得高度认可通常需要相当长时间,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世纪40年代以来,全球诺贝尔奖得主从出成果到获奖平均要等待大约22年。
如果这样算起来,中国的大学从21世纪尤其是最近10年才开始冒头,2009年清华大学在QS榜上第一次历史性杀入前50(排名49)。如今的清华北大已经在朝着前10迈进(当然今年QS改了排名规则之后,清北有所下滑,但都在前20),按照诺贝尔奖平均获奖时间20年左右,是否中国高校获得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的高峰期会在2030年以后出现?
如果这样的话,中国大学将会真的有足够实力跟美国大学抗衡的,不管是排名还是科研成果。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小结:
希望中国高校不仅在大学排名上,在国际主要的科学奖项上(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也能够展现出排名相应的实力来,在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大资金投入下,预期未来20年应该可以看到中国高校在顶尖奖项上屹立世界之巅的时刻,也很难有被卡脖子的痛点。
当前来看,清华北大、华东五校承载着冲击这一目标的第一方阵重任。
高考或读研学生注意!编者已经将各个专业进行了梳理,比如数学、物理、计算机类、化学、生物、金融、电子类、法学、医学、建筑等等各学科,并做了许多学校的就业分析,可翻阅前面文章查看,仅供参考。
前几天隔壁公号发过几个专业的报考选校和就业数据,所在省志愿报名还没有截止的可以参照一下。有需要了解如何做好大学规划、读研深造的准大学生或在读大学生,也可以查看公号发的专栏。
最后祝所有考生都能录取到心仪的院校和专业。
备注:文中除有特别注明的数据表格外,其余图片取自各校官网或网络公开资料,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文仅为编者观点,带有局限性,不作任何决策依据。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