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与银幕(舞台与银幕报纸)
1963年2月,南京前线话剧团创作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北京公演,引起巨大的轰动。该剧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为素材,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连官兵在上海解放初期所经历的一场特殊斗争。话剧演出后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众多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一时间,出现了全国上百家艺术院团争相排演《霓虹灯下的哨兵》的盛况。
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拍摄成彩色电影,王苹、葛鑫执导,徐林格、宫子丕、马学士、陶玉玲等话剧原班人马出演。
电影在保持舞台艺术优点的基础上,又发挥电影艺术的特长进行新的创造与发展,把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展现得更加生动细腻,受到了全国观众的热烈好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不可或缺的红色经典。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海报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录制现场:
孟盛楠(主持人)、张耐霞、马学士、陶玉玲、
应福康、任仲伦、范明
话剧版《霓虹灯下的哨兵》
一个时代的爆款
1960年,编剧沈西蒙在当时上海警备区的王必成司令员的建议下,决定以好八连为素材创作话剧剧本。随后,沈西蒙与报道八连事迹的“第一人”吕兴臣、前线话剧团的导演漠雁组成编剧团队,一同前往八连了解情况并体验生活。三人在八连一住就是四十多天,收集素材、日夜探讨,终于共同完成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剧本。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编剧 沈西蒙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编剧 漠雁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编剧 吕兴臣
1961年,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剧本由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而成。1962年,南京前线话剧团将其搬上舞台并首演于上海,演出后该剧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1963年2月,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下令调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进京演出。周总理和邓颖超等人观看了话剧,演出后与演职员握手祝贺:“感谢你们给首都人民送来了一台好戏!”
不仅如此,周总理还亲自召集中宣部和文化部的领导以及戏剧界名人周扬、田汉、夏衍等人观看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并主持了文艺座谈会,肯定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是一部优秀的革命现代戏。
▲周总理与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演职人员合影
1963年的3月至5月份,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连续在北京公演了3个月,在首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反响,观众好评如潮。从演出的第一场起,场场满座,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此后不久,《霓虹灯下的哨兵》像一股旋风,刮向了大江南北,全国上百家文艺团体也把这部话剧搬上了舞台。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得到了周总理的高度重视,周总理对话剧关怀备至,对剧本、导演、表演、服装、道具、化妆、舞台效果、台词等等,都做过极为宝贵的指示。
▲周总理与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演职人员合影
在周总理的推荐下,1963年11月29日,毛主席由中央军委首长陪同在怀仁堂观看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演出后,毛主席上台接见演员,称赞:“演得好,话剧是有生命力的。”
▲毛主席与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演职人员合影
还原真实
饱满的人物形象成就经典影片
作为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原型部队,“南京路上好八连”指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特务团三营第8连。1949年6月,该连进驻上海,奉命在南京路执行警卫巡逻任务。南京路素有“十里洋场”之称,社会环境复杂,国际影响大。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连队官兵牢记“两个务必”的领袖教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始终保持着“拒腐蚀、永不沾”的高尚品格,获得“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一美称。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
1964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全国上映,影片根据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的同名话剧改编。该剧以“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为蓝本,艺术地再现了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在灯红酒绿的繁华闹市中,继承革命优良传统,抵制资产阶级“香风”侵蚀的真实状况,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身居闹市,一尘不染”的优秀品格。电影将对敌特斗争与部队内部思想变化等多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成功地塑造了六位有情趣、有特色的战士形象。随着电影的热映,《霓虹灯下的哨兵》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生活中的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之所以这么多年后还令人难以忘记,是因为剧中的每个人物,都那么性格丰满,令人感到真实可信。尤其是六个性格迥异的哨兵形象,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这六个哨兵的扮演者都是当时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演员。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指导员路华扮演者 徐林格
指导员路华由徐林格扮演,他以细腻、自然的表演,精准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沉稳大气、冷静理性的指导员形象,令人过目不忘。电影上映后,徐林格还获得了“新中国银幕第一指导员”的美誉。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连长鲁大成扮演者 宫子丕
宫子丕扮演连长鲁大成,忠诚朴实,坦荡爽快。为了出演好鲁大成连长,宫子丕摒弃了以往的艺术作品中正面人物循规蹈矩的表演,根据自己多年来的部队生活经验,将鲁连长塑造得丰满真实,十分接地气。尤其是在影片中,他指挥战士们唱起“向前,向前,向前——”时的动作和表情,生动传神,成为令人念念不忘的经典。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三排长陈喜扮演者 马学士
▲马学士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马学士饰演三排长陈喜——一位机智勇敢的战斗英雄,然而在进入灯红酒绿的大上海后,他的思想、行为变化最大。在阵阵“香风”的侵袭下,三排长陈喜失去了警惕,丢掉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甚至还嫌弃来看望他的妻子春妮。最后,在领导和战友的开导和帮助下,陈喜幡然醒悟,再次回到正确的革命道路上。马学士用精湛的演技,将陈喜思想转变的过程生动地演绎出来,陈喜这个角色也成为银幕上落后战士的典型代表。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老班长洪满堂扮演者
刘鸿声
刘鸿声饰演的是炊事班的老班长洪满堂,一位慈祥、幽默、质朴的老党员,即使到了大上海仍保持着革命者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也像老父亲一样,关心着部队中陈喜、童阿男等这些年轻战士。电影中老班长有许多妙趣横生的台词,令观众至今难忘。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八班长赵大大扮演者 袁岳
袁岳扮演的八班长赵大大,耿直憨厚、爱憎分明,对战友肝胆相照。进入大上海后,他与资产阶级情调的东西格格不入,一心想回到真正的战场上。最初选择袁岳出演赵大大这个角色,是因为剧本中的赵大大是一个大个子兵,同为大个子的他,因而被大家一致推选出演了这个角色。凭借这个“黑不溜秋,靠边站”的角色,袁岳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童阿男扮演者 廖有梁
廖有梁饰演的童阿男,一位新入伍的上海战士,年轻英俊,充满青春的朝气和活力。但沾染了资产阶级习气,比较自由散漫,受到批评后竟离开连队扬长而去,那句“我不过去吃国际饭店而已”的著名台词,让人记忆犹新。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春妮扮演者 陶玉玲
▲陶玉玲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霓虹灯下的哨兵》刻画了上海各界人士的人物形象。除了六位哨兵,由陶玉玲饰演的春妮同样出彩。春妮温柔善良,笑容甜美,为整部影片带来了不一样的魅力。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童阿香扮演者 张耐霞
▲张耐霞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由张耐霞所饰演的童阿香,表演纯朴自然,情感真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超强阵容
摄制组匠心打造精良作品
▲周总理与王苹合影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导演王苹
王苹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女导演,曾成功执导了《柳堡的故事》、《槐树庄》等优秀影片,并获得《大众电影》举办的第二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1963年,周总理亲自将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导演任务交给既熟悉部队又熟悉地方的王苹,为了方便拍摄,指定好八连所在地的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共同摄制。
为了将话剧舞台上的《霓虹灯下的哨兵》转换成电影艺术,王苹与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的葛鑫导演进行了十分艰巨的艺术再创造过程,他们在保留话剧精彩片段的同时,通过制景、场面调度、镜头运动等手段,最大程度地用电影语言塑造出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部分主创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基本上是话剧原班人马出演,他们全部来自南京前线话剧团。由于这些话剧演员大多没有电影表演经验,面对镜头比较紧张。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电影表演,摆脱舞台表演的痕迹,达到生活化,导演王苹便专门请了白杨、上官云珠、孙道临等电影演员来给这些话剧演员讲课、做示范。
从舞台到银幕,拍摄空间扩大,所需群众演员增加了很多,上影厂的资深演员们常常来客串,虽然只有几句台词,但都非常认真,这给前线话剧团的演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促使他们更用心地对待表演。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执行摄影应福康
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此外,上影厂组建了强大阵容的拍摄班子,摄影师黄绍芬、美工师张汉臣、录音师丁伯和、作曲吕其明、制片沈锡元等,都是当时最好的专业人员,就连化妆、服装、道具、置景、照明等人员都经过精心挑选。具体承拍的天马厂,除了委派有军事题材拍摄经验的葛鑫与王苹联合导演外,还专门在全厂做了动员,要求大家确保这个戏按照要求完成好。
时代成就英雄,匠心铸造经典。《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成功,是台前幕后所有人的努力成果。影片里,中国人民解放军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在上海霓虹灯的照射下散发出革命的光芒。影片外,《霓虹灯下的哨兵》是那个特殊时代里的文化符号,通过一股经久不衰的红色力量,深深刻在了家家户户的记忆中。“香风”不敌高尚品格,经典不败匆匆岁月,致敬《霓虹灯下的哨兵》!
▲陶玉玲、范明领颂《八连颂》
本期致敬嘉宾
▲电影表演艺术家 陶玉玲
代表作:《霓虹灯下的哨兵》《柳堡的故事》
▲电影表演艺术家 马学士
代表作:《霓虹灯下的哨兵》
▲电影表演艺术家 张耐霞
代表作:《霓虹灯下的哨兵》
▲电影《霓虹灯上的哨兵》执行摄影 应福康
▲影视演员 范明
代表作:《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
▲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 任仲伦
▲原南京路上好八连第四任指导员 王振华
南京路上好八连战士 孙连旭
南京路上好八连第26任指导员 王鸿绪
南京路上好八连宣传科长 朱烨雷
致敬词
从话剧舞台到电影银幕
一条路成就一处非凡风景
从攻城拔寨到驻守繁荣
一群兵抒写一段热血忠诚
十里洋场,你们是一阵清爽的风
霓虹深处,你们是夜空最亮的星
经得起沙场浴血
抵得了酒绿灯红
耐得过香风诱惑
守得住风雨真情
坚守初心,岿然不动
相伴岁月,始终前行
南京路上铁打的营盘
霓虹灯下永远的哨兵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经典影片《霓虹灯下的哨兵》
致敬词撰文:杨启舫
电视端播出时间:
11月13日
本周六 18:00 CCTV-4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
11月13日
本周六 12:00
登陆央视频客户端
搜索并关注【中国文艺】
观看全网首发
来源:CCTV4《中国文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制片人/杨修雯
主编/王冉 实习编辑/郑思艺
剧照/和卫
END
世界精彩 尽在掌握
敬请关注!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9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