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大学博士入学自我介绍_高丽大学博士毕业要求
“育有俩娃,年逾不惑,你还在读博?!”有人曾这样质问过我,还有更甚者,那次在中医院针灸,那位韩国医生竟然问:“你是不是你们班上年龄最大的?……”我当时就甩给他《三字经》上的一句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反驳了他又如何呢?尽管我可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用“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地区不是差异,体重不是压力,性别没有关系”这些来安慰自己。但有时候当经历跟不上时,还是认识到了年龄真的不仅仅是个数字。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读博,一直是我为自己定下的一生中必实现的目标之一,又因为,这是作为“学霸”的我,必需的选择。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曾记得小时候,我家破旧的老宅里,最耀眼的是那面贴满了我的各种各样的奖状墙。逢年过节,我的那些花花绿绿的奖状,带给父母多少的安慰与荣耀啊。本科毕业时,收获一摞子荣誉证书,也不枉学霸之谓。曾记得2003年大二时,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1500,国家二等奖学金4000,并因此减免了一年的学费4200……可是这些数字的背后,曾经的付出与艰辛,谁人曾知呢。还记得小学时,为了让我上学不迟到,母亲扇着煤炉呛得满眼是泪;还记得大学时勤工俭学:寒冷的早晨,别人还在睡梦中,我骑着自行车赶往教学楼,一间一间地打扫教室;还记得晚自习教室里,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还记得周末家教结束后被大雨淋湿;还记得暑假为旅行社做代理,在快学堂带作文……
如今,那个生于华夏土的小姑娘,已经嫁作韩人妇,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当年在母亲河畔熏陶过几年书香,如今漂洋过海,对外汉语从教十年有余,现高丽大学博士即将毕业。而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又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特将其中的点滴往事,码成文字,如若对您有所启发,亦欣欣然矣。
1.如父恩师
在我二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中,遇到过很多的恩师,虽然有的已不在人世,但他们依然长存于我的心中。我曾经被很多的老师宠爱过。想起小学时语文姚老师带我们参加县里的直呼音节朗读比赛。比赛完,他给我们每个人都买了方便面,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吃过的方便面,一直舍不得吃,抱回了家和家人分享;又想起大学快毕业时,收到年逾古稀的张老师给我批改好的本科论文,满纸红色的圈圈点点,那份感动不亚于鲁迅当年收到藤野先生改过的讲义,自此我每次写作业都会斟酌好久,修改三遍才会上交。以至于后来读硕时,同门的毕业论文都是我给他们改过以后再交给导师的。读硕时,去导师庆老师家,正赶上他家的晚餐,随后撕了一只鸡腿给我,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鸡腿……
所以,那时初入高丽大学,我还在想,当时在国内受过的那些宠爱,还会有吗?命运如此垂青,我又遇到了一位恩师。
记得当时参加新生迎新会,导师就提前给我发了邮件,邮件里有聚会的地图以及助教的联系方式——他怕我找不到地方,如此事无巨细的安排。第一次商谈,导师就问我学费该怎么解决,除了外国人奖学金,他还告诉我怎么申请BK奖学金( BK奖学金是Brain Korea头脑韩国事业团为硕博生提供的奖学金,部分学校拥有且数额不一,以我所在的高丽大中文系为例,硕士每月80万韩币,博士每月130万韩币)。
入学前,导师已经要求我参加我们专业的每月一次的月例发表会,和同门学长们一起,向导师报告一下这个月的工作,以及下个月的研究计划,然后导师一一点评。这个惯例我们一直保持着(今年由于疫情影响,聚会次数减少,但根据疫情情况而定,不严重时还是一个月聚一次。)这样的月例发表会,带给我们别样的体验,一方面我们同门在相聚时一次次加深了感情,另一方面也感受着导师不曾放弃的关心和学术指导,因为只要是他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当然参加的大多是未毕业以及在读生。)
导师为我们同门建了一个“高丽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诗歌网上研究室”的公众号,上面有他为我们推荐的书籍,韩国研究财团的参考课题,他的读书札记,招聘信息,我们学习的下载资料,我们每周要完成的任务 ——比如每周上传一篇古诗译注等,还有我们研究室的消息,比如谁发表了核心期刊的论文,谁拿了奖学金等,都一一给以分享。和他线下的月例发表一起,通过各种方式指导着我们的学习。今年是导师的研究年,但他放弃了自己休息的机会,带着我们还有中文系别的方向的学生们一起学习,一周一次,每次三个小时,其实就是他免费为我们上三个小时的课。
说起来还想炫耀一下,因导师的研究以唐诗为主,他每年的寒暑假都会背包去中国旅行,唐诗所在的古迹,他都曾经去过,西安、成都、洛阳、武汉……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并将多年的探访集结成册出版,书名为《中国——唐诗的国度》,还在油管、韩国的电视台等处做过很多关于唐诗的讲座,他一直在为唐诗在韩国的普及做着自己的努力。我以我师为荣。
2.长者弟子
在我居韩从教的生涯中,遇到过很多位热爱中国文化的人,这其中有一位是我在公司出讲时教过的大我很多的老板。为了发展和中国的业务,曾和公司的职员一起,跟着我学过将近三年的商务汉语(每天早上8点到9点上班前的一个小时)。长相酷似美国著名演员凯文·科斯特纳,管理很有人性化,比如给不吸烟的员工,每月多发5万韩币的工资,员工家人婚丧嫁娶,父母生日、甚至结婚纪念日都会收到公司的礼物及商品券。 他心里常常想着员工,记得有次我让学生用汉语“如果……就……”造句,老板造的是: “如果公司的销售额提高,我就给职员发红包。”我相信这是他的真心话,并非他的客套之词。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公司有一年的销售业绩不错,所以公司员工就收到了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红包。
对中国文化,酷爱到痴狂的地步: 在他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的横幅是:“尽人事待天命”,桌子上贴的标语是:“爱人者则人爱之”。有天早上上课时,我问他早饭吃饱了没有,他说:没有,然后补充说: “君子食无求饱。”他会默写孟子的那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还有一次,我走进教室时,发现老板正站在讲台上给李部长讲解着什么(当然是用韩语),只见黑板上写着:“大势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独孤氏。”他把当年独孤皇后对隋文帝杨坚所说的这段话翻译成韩语,说这就是成语“骑虎难下”的来源,看得我一愣一愣的。
更有甚者,有天老板在自己的手腕上写着:“倾国倾城”。我吓了一跳,既惊叹于他连这个成语也知道,又担心他是否喜欢上了某个女子什么的。正在这时,老板说:“我妻子就这样,我说她的。” 当然他也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对于韩国自身的文化,老板也是相当了解。前几年,他们公司在全罗南道的南原建立了分工厂,南原因是韩国版《红楼梦》–《春香传》的故乡而著名。有次上课,老板问我一个问题:“左系右系中言下心”。他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看了半天没有反应过来,不知道是一个字谜。这时老板就写了一个“戀”字。他说这是成春香写给李梦龙的信,李梦龙看了这个自然懂了。后来因为忙,他们不得不终止了汉语的学习,但我们还是保持了联系,比如有时候他会拜托我给他们公司的网站做做翻译,我有时候回国也会给他带一些中国的礼物,比如普洱茶啊,瓜子等。
3.可爱的学生们
我的老板学生最喜欢和普洱茶
自2009年来韩以来,我一直在教授汉语。先是在大真大学孔院,然后是大真高中、大真大学、京东大学、信韩大学、外国语大学、富川大学等。即使是现在读博期间,我也在做着时间讲师,因为我还要挣钱养家。不管是家教还是在大学上课,我都会尽职尽责,因为我深知,我代表着中国的形象,而身为老师,更应该注意为人师表。因此,这么多年,我也收获了一大批的可爱学生们,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搞笑故事,慰藉着我这颗久居异国仍能操守汉语之心。这里仅举几例。
① 丈夫“抽风”导致“外变”:有次期末考试,《中级汉语》的卷子中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在第4课和第10课中,我们学习了夫妻相爱的故事。你觉得夫妻之间怎么相处才能使家庭幸福?一位学生写的其中一条建议是:“丈夫不能抽风。夫妻双方应该从结婚到老都对对方爱,如果男的有外变,那么他们会离婚。”
且不说她的错别字及语法错误,单是“抽风”和“外变”这两个词都够你研究半天的了。让我欣慰的是,这位学生怕我看不懂,还特意在这两个词后给我加了韩语注释。鉴于我的身份,我有必要给大家交代的是,这里的“抽风”是“花心、勾三搭四乱搞”,“外变”是“外遇”的意思。因为前者用韩语说是:“바람 피우다”。这位学生的思维是,“바람”是“风”的意思,而“담배 피우다”用汉语是“抽烟”,所以综合这两者,她自作主张,将该词嫁接成“抽风”。后者呢,她说是“我自己想当然”的。
②见我的外舅: 有一次我让学生写寒假计划,一个在青岛上过中学的学生写道:“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去一趟中国(青岛),见见我的外舅。”前文无语法错误,关键是这个“外舅”该作何理解?《尔雅·释亲》里有“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所以“外舅”的意思就是我们所说的岳父,但按她目前的水准,估计不可能知道这些古文知识;而她还是个未毕业的女大学生,何来的岳父?打电话询问之,她说: “老师 ,外舅不对吗?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外婆,那妈妈的哥哥或者弟弟不是叫外舅吗?”听了她的解释,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她竟用这样以此类推的方法来学习汉语!
③ 不喜苹果爱西瓜: 有一次中级汉语课有一课是《尴尬的经历》,介绍了有位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因声调不准而闹的笑话,比如想去理发店剪掉“半寸”却被剪成“板寸”头等的故事。我问学生们是否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有个学生这样告诉我:我刚去中国留学的时候,我的汉语不太好。有一天,我去买手机。卖手机的一个女性对我说:“听说外国人喜欢苹果(手机)。”但是我以为她说的苹果是水果的苹果。于是我说:“我不太喜欢苹果,我喜欢西瓜。”她一听我的话就大笑起来。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她为什么笑。一个星期以后,我在别的商店买了苹果手机。我不能去那家商店,因为太丢人了。
4.学弟与学妹
读博期间,结识了很多的朋友,其中大多都是我的学弟与学妹。沿袭大学时养成的毛病,别人一声“猴子姐姐”,就让我那颗母爱泛滥的心蠢蠢欲动,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主动担当起照顾他们的责任。想着他们身处异国,会想念家乡的美食,所以常常会给他们蒸一些包子啊,馒头啊,红薯丸子等,有时候还会把家里的豆浆机带到学校,打好热腾腾的鲜豆浆给他们喝。学习上,我一直不敢懈怠,力争给他们带个好头。
我们微信上建了一个“高大古美会”群,取自“高丽大学古典文学+美食研究会”之意,平时大家会分享一些读过的好书,讨论学习中的问题,商量怎么综合考试,共享一些在线讲座等。比如前几年因为疫情,我们就通过zoom,听了很多国内外的在线讲座,印象最深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所做的语言学与文学的系列讲座,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商伟教授的《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唐诗与题写名胜的相干问题》,美国三立大学张洁教授的《李渔的话本小说与文学戏仿》,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张蕴爽教授的《斋名即我名——宋代文化中双重命名》等。 他们提供的崭新的研究的思路,前卫的理论观念,为孤陋寡闻的我打开了一扇扇小门,场场都是震撼,回回视为珍宝。
特别怀念疫情前的日子,那时我们建立了一个学习小组,考虑到毕业前都要通过的《古代文学史》的综合考试,所以我们先从文学史开始学习。大家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选择,每人负责讲一部分,韩国学生用韩语讲,中国学生用汉语讲,不过讲稿都是双语的,讲完大家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还会拉拉家常,吐槽一下学习中的压力。
还有师兄带着我们逐步品尝高丽大学附近的美食,我们吃过黄焖鸡,吃过印度料理,吃过春川辣炒鸡排,吃过可炒可炖的火锅(极爱内中的粉耗子),喝过台湾的珍珠奶茶……每家都白吃不厌,成了他们固定的回头客。后来师兄去北大做交换生,他常常跟我们分享国内古典文学的新思潮,北京的地道美食,让我们这些身在韩国的学子们艳羡不已。这样,我们中韩两国的学友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于知识的海洋里,于舌尖上的味道中,在高丽大学的求学生涯中结伴而行。
5.小秘爱人
其实不管是留韩从教十年,还是我现在的读博生涯,都离不开——这位被我戏称为小秘的爱人。话说他从我的家教学生,逐步变为男朋友→丈夫→娃爸→秘书,年年岁岁身份换,岁岁年年人相同。想当年家教时每次迟到都会用康师傅的茉莉清茶贿赂我,和他百年修得同船渡的过程中,也发生过无数个笑掉大牙的奇葩故事。比如因声调问题闹出很多的笑话,对孩子们说:“你妈要发光(发狂)了!”饭馆点菜,直接说:“我要杀人(虾仁)!”把“我今天午睡了”说成“我今天五岁了”, 告诉我他的“牛在哭(牛仔裤)破了”, 曾说出“把香蕉脱了衣服吃”(不会说 “剥皮”一词)、生造出“我旮旮旯旯洗澡”,给我父母的家信里写有“美灵嫁给我,助我一臂之力,请允许我们的天作之合”……
以前,他在我的辅导下,HSK勉强通过了五级,而现在他成了我的小帮手。工作时,每次学校让写教学计划啊,年终总结啊,都是我先写好了他再帮我修改。现在学校每次的发表、期末小报告、我们专业每周一次的网上译注作业,都是他帮我改好了我才可以上交、上传。因为,我的韩语毕竟是自学的,想当年跟一个韩国留学生学了发音以后,接下来我啃了几本《标准韩国语》,青岛工作时跟一个韩国姐姐同住过半年,来韩国以后在韩国的多文化中心学过几个月的中级阶段的韩语,因为有他在身边随时可以拿来训练,所以能通过TOPIK6级也不足为奇。但毕竟这门外语是我自学的,错误最多的仍是我那不成体系的语法,每回帮我修改,都会把我批个体无完肤,还嘲笑我:“你都在韩国生活了十四年了,连这个都用错!”最近每次投稿之前,他还会帮我修改一下格式。
以前给他做家教时,一开始是按小时计算,后来确立恋爱关系以后,他就不再付我钱;而如今他当起了我的小秘,竟然要求我给他付工资,当我的作业越来越多时,他几次抗议要罢工。为此,我也以牙还牙:我每天给你们做饭、洗衣、辅导你俩儿子的学校作业,还有每周给你俩儿子上三次汉语课呢,你给我开工资了吗?!他自认理亏,在我的软磨硬施下,很多时候,他不得不停下正在观看的电影,过来帮我改。有时候,觉得还挺对不住他,工作了一天,周末以及晚上还要被我折磨。但夫妻不是就应该这样共同成长嘛。我曾经开玩笑跟他说,我博士毕业与否,以及毕业的早慢,取决于他这个小秘的忠实程度。他听了倒吸一口气,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 “就当是还你前生的情债吧。”如今我快要博士毕业了,小秘面临“下岗危机”了。不知他作何感想。
感谢小秘爱人的支持
6.小论文的修炼
像我这样的博士生,最最关心的要数小论文了。每个学校的博士毕业要求里,多多少少都会有核心期刊上发表小论文这一项,像我所在的高丽大学,必须发表三篇才能毕业。博士第10个学期的我,目前已经发了14篇,其中有两篇是和导师合写的,别的都是我单独完成。
也许有人会建议,把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单列出来发表就省事得多,但是这会涉及到自我剽窃的问题。对我来说,写论文是没有秘诀的,那就是一定要坐得住冷板凳,记得一位老师说过,论文是靠屁股写出来的,也是这个意思。我认真对待选过的每一门课,以小论文的要求来写期末报告,然后稍微改一下投稿。
记得第一个学期选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比较研究的课上,我通过细读文本发现其中的童谣很有意思,所以匆匆忙忙把用韩语写的这篇关于中国古代童谣的期末作业改了就投到了高丽大的《语文论丛》,结果可想而知被拒载了。然后我拿着这个主题,一次又一次地跟导师商讨,又根据我们师门的规矩,导师都会和新进的博士生合写一篇论文。在合写的过程中,他教我们怎么选题,怎么抓住可以论证的部分进行论证,韩国写论文的模式等等。他一再警告我们,切不可将论文写成杂文或者散文,一再批评我的那种无个人主张的百科知识堆积式的论文写作。
和导师合写的论文登载以后,我还意犹未尽,因为其中大部分是导师的观点,我想把自己的想法再写一篇。在导师的苦心指导下,我渐渐摸索到了韩国学界的论文模式,然后试着自己去写(当然是用汉语,韩国很多学报接收汉语投稿的),把从第一学期开始就纠结的主题反复修改。疫情期间本定于2021年2月初去马来西亚的国际学术会议被取消,我就把期间提交的那篇论文也进行了修改。定稿以后,加入学报,交了入会费、加入费,然后投稿时提交审稿费,没想到两篇都过了。
投稿小论文荣获的奖杯
上个学期,我一边写毕业论文,又投了一篇,我的第14篇小论文也顺利刊登。其实投稿通过以后,也有一个很漫长的修改过程,按照评委的审稿要求以及学会规定的格式,一次又一次地修改。从投稿到刊载,差不多持续三个月。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想着学校提供的全额奖学金(学期中每个月还另提供50万韩币的住宿费),还有BK事业团为我每个月发放的一百万韩币的奖学金,这两项加起来,快抵得过我以前的工资了。如果每学期不写出一篇论文,那简直是太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了。我是那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人,想当年国家用奖学金把我培养成才,硕士毕业后为了回馈祖国和母校,我在韩国高校当对外汉语教师十余年,传播中国文化,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着周围人对中国的偏见。如今为了回馈韩国高校的奖学金,我用一篇又一篇的研究业绩来作为回报。
居韩从教、留学的日子里,一路走来,艰辛自不必说,收获也是颇丰的。愿大家和我一样,不负光阴不负卿。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14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