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化学专业转专业申请商科硕士(美本化学专业转专业申请商科硕士难吗)

很多同学在美国上大学时都会有转专业的想法,我也接到了很多具体case的咨询,发现很多同学对于转专业的事情基本都是处在一知半解,半摸着过河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同学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因此,这篇文章主要来说道说道入学新生如果要考虑转专业的话,需要考虑和准备哪些事情。至于高年级的转专业,由于要分析已经在校修习的课程、成绩以及相关专业的具体要求,需要具体的case by case地看,才能给出建议,无法出专门的general指导文章。不过,一些转专业的逻辑和要求是相似的,也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哦~

分析自身情况,看看是那种转专业类型

大一的专业状态

作为freshman,一般都是处于没有真正进专业的状态,大都需要完成进专业的要求,在大二的时候declare major,approve后,才算是进到了专业里。一般来说,新大一在专业方面的状态可以粗分成四大类:

一 不定专业:也就是没有确定下来专业,大多是在文理学院下面,也偶尔有几个学校会给大一学生专门设一个学院,基本都是命名为多元化发展之类的名字。系统里的表达,一般为undecided或undeclared。

二 类别专业: 一个general的专业名称。就是很大,有点虚的专业,例如social science,genera studies。就是很大的类别名称,看到以后并不知道具体的专业。这种情况下,一般都只是框了一个大范围,学生学一些基础的课程,再在框内的专业里选个具体专业,修习相关的课程,然后大二的时候declare。所以如果同学想要去的专业就在这个框里的,那就是进专业;如果是框外的,那就是转专业(通常这种情况下,是要跨学院转的)。

三 预设专业:有的时候同学拿到的offer上已经有了很具体的专业,例如mathematics,applied psychology等等。这种情况下,基本就是认为学生是该专业的,但是但凡还需要declare专业,都说明这个专业还是属于目标和预设的状况下,并是不确定的。换句话说,就还是没有进专业。

很多时候,学校会先给学生一个专业的身份,后续还是要求declare才能进专业。这样,学校对大一新生有个rough的分类,并且方便设置选课规则。一般会涉及到选课的priority和eligibility。

选课的priority,也就是该专业选择本专业的必修课时,会优先于其它专业的学生。例如一门开放给所有学生的经济课,对于经济专业是必修课,那么经济学的学生就会获得priority,系统会先open选课权限给经济专业的学生,几天后,才会开放给其他专业的。

而选课的eligibility是直接决定了是否可以选择一门课或特定section的。有些课程是专业课,只开放给该专业的学生,其它学生是无法选修的,除非获得该学院的特殊允许。还有时候,一个比较基础的专业课,会分为本专业学生可以修的section 和其它专业学生的section,那就只有本专业的学生才能选择专业的section,其它专业的学生不可以。这也是为了保证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课的位置来修习自己的专业要求课程,不耽误学业完成的进度。

四 确定专业。和上面的类似,只是不需要declare专业。也就是一开始就已经是确定的专业的学生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进专业还是转专业?

大概给个判断的方法,就是你要去的专业是否在你的学业完成路径的正常选择范围内。如果在,那就是进专业;如果不在,那就是转专业。

对于第一类不定专业的学生,在本学院下的专业就是进专业。对于要进其它学院下的专业,有些学校是可以直接作为进专业的(尤其是大一统一不分专业,呆在多元化发展学院的那种),有些学校算转专业,需要满足学院要求和专业要求。

第二种的类别专业,和第一种类似。一般像这种专业,入学时就会告诉大二可以进哪些专业,一般都是同学院下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基本就是转专业了。举个例子,一般情况下,文理学院下的social science身份的学生,大二选择文理学院下的economics就是进专业,选择商学院下的finance就是转专业。

第三种和第四种类似,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修自己的专业了,就都算是转专业。

本院转专业还是跨院转专业

顾名思义,本院转专业就是同一个学院下的转专业,例如文理学院下的物理专业转化学专业。跨院转专业,就是不同学院下的转专业,相当于过两个坎儿,一个是学院间的,一个是专业间。一般情况下,跨院转专业的难度要高于本院转专业,成功率要低于本院转。

自我评估转专业的成功率,调节心理预期

转专业一般是不会有guarantee的情况的,就跟美本申请一样,得到信息永远只是申请资格的要求,也就是最低要求。达到了就可以申请,但是择优录取。有些学校会给往年的成功转入的GPA情况,但大多数学校不对外公布。

评估转专业成功率,要从自身和学院专业两方面去考虑。

自身方面,在满足申请的资格的情况下,大多数时候就是在拼GPA,越高成功率越大。至于软性实力的影响,主要看学院,有些学院不看,有些学校会酌情考虑(尤其是要求写essay的学院和专业会比较care)。

学院和专业方面,基本情况就是,越知名越热门就越难。毕竟是择优录取,所以就像供求关系一样,同样的录取名额,申请的学生越多,那就越卷,就越难被录取。这里就排一下general的学院的转专业难度。一般来说,商学院都是热门,竞争激烈,转专业成功率很低。尤其知名的商学院,几乎能转专业成功的都是满GPA。再者,就是工程学院。工程学院的课程难度高于平均水平,无论是美本申请还是转专业都是属于比较困难的。热门专业像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等竞争得十分厉害。学校优势学院和专业,例如,雪城大学的Newhouse学院以及它的传媒,想转专业过去,难度比转到更高排名的学校还难。

因此,转专业的时候,要合理评估自己目前所在专业,目标专业的转入难度,成功率等等,设定好方向和调整好心态。

如果本身专业可以接受,而目标专业很热门很好很难,那最好做好刮彩票的心态,得之为幸,失之也算是努力过了,不留遗憾就好,莫强求。

如果本身专业可以接受,目标专业是比较match的情况,那就好好准备,努力争取。

如果本身专业是难以接受的,一定要转专业,建议选择相对容易转进的专业,不要孤注一掷地去申请dream专业。这时候追求的就是比原来的好就行,能转出去才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一定要是自己最爱的专业。要做好取舍。

转专业的基本逻辑

选择目标专业的基本逻辑和策略上面提到了一些,可以参考。这里主要想要强调的是转专业时的总体策略逻辑。转专业中的“转”字就代表了这个事情牵涉着两个方面,一个是转之前,一个是转之后。转之前,即为目前所在专业,转之后,这里宽泛的代表为了转专业要做的前期准备和真正的转过去。因此,做转专业的原则,就是首先要保证目前所在专业是在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合理速度的进程中的。也就是,即使转专业不成功,也可以正常的修完本专业的学位。其次,才是努力达到转专业的资格要求,以及提升自己的各项指标,争取转专业成功。这是保一争一的事情,不要做成像是背水一战,孤注一掷。遇到过很多同学没有想明白这个priority,结果走到了两难的境地。想去的专业没转过去,本来的专业几乎毫无进展,需要再花费时间和金钱去重修或者补修课程赶进度,得不偿失。转专业是为了寻求一种“更好”,所以千万要考虑清楚,谋而后动,不要最后得到个“更好”反而变“更差”的结果。

转专业的普遍要求

一般简单的转专业流程的话,就是看是否满足了前导课及其成绩的要求,再按GPA从高到低地排一下,需要多少名学生,直接一卡排名就好了。而复杂的转专业流程的话,就好比又一次美本申请,在简单流程的基础上,还要大一所在学院的老师的推荐信,以及文书。文书通常只要一篇essay,主流的题目是问为什么要转专业,为什么要选这个学院,为什么要选这个major等等,类似于美本申请时的why school,why major的问法。而美本申请中的活动与奖励的内容,也是要写在文书中给自己加分的。当然,也有些学校要求的不是一篇essay,而是几个相关问题的简答。比较少的学校,在转专业的时候,会要求CV/resume,PS(personal statement),SOP(statement of purpose)等。

前导课要求与选课准备

转专业通常要求是完成并得到一个学年的学分后,方可申请转专业(进专业基本也是这样的学分要求),所以第一年的选课就至关重要。选课原则和上面说的转专业的基本原则保持一致。也就是先要满足本专业或者本学院的要求(尤其是不定专业和类别专业的学生),然后再满足目标专业要求的前置课。通常一学年要修8-10门课(以semester制为例,不含summer session的课程),平均下来基本就是一学期4-5门课。一般情况下,进专业的前导课要求基本在4门课左右。所以如果不考虑转专业的话,正常进专业的选课策略及搭配为每学期2门专业必修课,加上3门选修课。选修课要尽量多的满足GE的要求,以及尽量选择便于提高GPA的课程。 转专业的前置要求基本和进专业的前置要求一致,可以略微低一点点,也就是如果进专业要求前置课是4门课的话,转专业的学生,就需要至少修了其中规定的1-2门,其它的课程可以等转过去以后再补上。注意一下,这里说的都是大一结束后就转专业的情况,如果是高年级的话,要求的课程和政策会有一定的不同。

如果同学学术能力比较强,就可以一步到位。将转专业的四门前置课也平均分到两个学期里,这样基本就是每学期2专业必修课+2转专业前置必修课+0或1选修课的配比。

如果对于大一课程难度有些拿不准的同学,建议可以在上学期先只替换一门转专业前置必修课,尝试一下。如果一个学期过后,觉得可以handle,在下学期的时候可以逐步增加至2门。

如果对于自己的能力不是很有自信的话,那就稳妥为先。先确定转专业一定要修习的前导课的最低要求,然后平均分到两学期。

以上的安排都没有包含5-8月的暑期课,对于求稳的同学来说,也可以有效使用夏季课来分散学习压力以及保证成绩。大多数大一的课都是比较general的,很多会在暑期开设,因此选课时,也可以根据fall,summer,winter开设的科目不同而选择。而且建议,转专业前置要求中必须要的课程(也就是bottom line的课程),尽量早修以及尽量放到fall和winter的full semester中修习,而不是暑期课。安排选课策略时,也要注意各个专业内本身的前置课关系。

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做了一个简单的模型,还是以semester制为例。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代入使用。

在官网上找到的信息,大多如下所示:

本专业为 文理学院下的AAAA B.A

进专业要求的first year course包括

AAAA 001 (63%), AAAA 002(63%), AAAA 003(63%), AAAA 004(63%)。

目标专业为 商学院下的BBBB B.C

进专业要求的first year course包括

BBBB 001(70%), BBBB 002(70%), BBBB 003(70%), BBBB 004(70%)。

转专业的最低要求

学院课程CCCC 001(80%), BBBB 001(75%), BBBB 002(75%)。

这时候需要再去搜索一下各个课程的具体信息,着重关注开设open的学期,是否有前置课要求prerequisite,或其它要求(如,corequisite),以及需要了解除专业要求外的学院和大学毕业要求以及学位取得的相关要求。这个部分只为了说明专业、转专业在选课方面的策略,因此,总结归纳表中不包含相关除此之外的其它信息。同学可以在这个表格的基础上,自行添加更多信息,以方便make decision。

本专业:文理学院下的AAAA B.A

课程

Open学期

(F=FALL, W=WINTER, S=SUMMER)

课程间关系

进专业成绩最低要求

转专业成绩最低要求

备注

(例如:平均成绩)

AAAA 001

F,W

无前导

63

/

70

AAAA 002

F,S,W

001是

前导课

63

/

60

AAAA 003

F,S,W

无前导

63

/

70

AAAA 004

S,W

003是

前导课

63

/

59

目标专业:商学院下的BBBB B.C

BBBB 001

F,S,W

无前导

70

75

72

BBBB 002

F,S,W

001是

前导课

70

75

69

BBBB 003

F,W

无前导

70

70

67

BBBB 004

F,S,W

无前导

70

70

50

CCCC 001

F,S,W

和001

是corequisite

/

80

75

分析:

根据前导课要求:

AAAA 001和003要先于002和004先上;BBBB 001要先于002上,并要与CCCC 001一起上。

根据平均成绩分析难度:

主要BBBB的课程, 002和004 对于达到目标成绩,难度较大,因此这两门应该分开在两个学期。

综上,建议的选课计划为:

FALL

SUMMER

WINTER

能力好

AAAA 001,AAAA003

CCCC001,BBBB001,

(BBBB002或1选修)

(BBBB002)

AAAA 002,AAAA004

BBBB003,BBBB004,

1选修

能力中等

AAAA 001,AAAA003

CCCC001,BBBB001,

BBBB002

1或2选修

AAAA 002,AAAA004

BBBB003,BBBB004,

能力不自信

AAAA 001,

CCCC001,BBBB001,

1或2选修

AAAA003

加难度的话可以加上BBBB 002或BBBB 004

AAAA 002,AAAA004

BBBB002

1或2选修,或BBBB003的组合

GPA要求

GPA的要求和目标要分开。要求也就是有资格递交转专业申请的最低成绩要求,就如上面表格的第四列所示,基本是一个看起来相对容易,努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分数。但如果把目标就只是设定在这个档位,基本大概率是无法转专业成功的。择优录取,所以要尽可能的“优”,才能增大被录取的可能性。因此,目标GPA要尽量的往高了定,热门学院和专业的,建议定到换算绩点后的满G或3.9,3.7以上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一般的专业可以放松到3.5。 3.0-3.2的就只能是抱着申请看看,能不能进去听天由命加运气的心态了。当然给出的范围只是一个很general的建议,具体的还是要参考具体要转专业的具体要求和历年数据来确定。

*文书

类似美本申请的文书,回答的逻辑基本一致,只是因为转专业的申请表或系统内没有可以展现自己活动奖励的地方,因此如果合适,就可以将这方面的内容放到文书里,但是注意,转专业的活动和奖励最后都是与要去的专业相关的,能更reasonable支持转专业这个决定的才是能加分的。

常见的一般有三种:

命题文书:和美本申请时的基本一样,围绕一两个主题来写成一篇essay。常见的就是why 学院,why专业等。

答题式文书:学院会列好一些问题,将这些问题的答案形成为一篇essay。

简答题:就是简要回答相关的问题即可,无需组织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很少很少会要CV/resume,PS 和SOP等文书。

*推荐信

基本就是需要1-2两封。以大一教课的教授的academic的推荐信为主。

操作流程

大多采用简易流程的学校学院,基本都可以在教务系统内自行提交申请,等结果就好。

有些学院会有其它的portal来做申请,具体见相关的官方网页。

还有就是线下填写转专业申请表。但是,这种方式已经比较少用了,基本属于保底方式。常常是和系统提交一起并列着,但很少有学生会选择这个方式。

获取信息渠道

转专业的前期搜集信息非常重要。信息越丰富,越详细,做决定才越合适,操作流程中才越少走弯路。下面就说一下可以搜集信息的比较靠谱的渠道。

学校官网,尤其是目标院系和专业官网

官网信息是最准确的,也是最有效的。但凡是公之于众的信息,都是有效力的。退一万步说,如果真的官方信息出错了,从而造成了不好的后果,那学校是要承担这部分责任的,官网截图都是可以相当于evidence的。但是,要注意网页的时效性,看清楚政策对应的有效时间段。一般院系和专业的网页会更新的比较频繁,保持比较“新”的状态。而学校的regulation网页,或者成文的pdf更新就不太频繁,有些信息可能就过时了。academic calendar通常比较靠谱,但是一定要注意好看的是否是最新的学年的,而不是archived。

本专业advisor

在美国,转专业转学都很常见,因此不用有什么心理负担。可以大大方方的去找你的advisor去咨询转专业的事情。AD会给出一些建议和经验,尤其是在操作流程上面的指导很重要和有效。

目标专业advisor

这是获取第一手准备信息最好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跟advisor的沟通,来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学院和专业。advisor给出的准备材料checklist和官网的做好比对,基本就是一份很靠谱的准备清单了,按着准备就好。至于往年的录取数据,也可以尝试的问一问,但是是否会给取决于AD。

PS:无论是本专业还是目标专业的advisor,沟通时都有可能会被问到,为什么要转专业。可以说自己的兴趣,向往等等,也可以夸夸目标学院和专业/吸引你的地方,但是一定记住,最好不要去说你本学院和专业的不好。多说positive的词句,不要使用negative的词语,和抱怨。任何学院和专业,都是喜欢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

目标专业对外咨询处

当然在目标专业所在的department官网上,如果能找到contact us的相关信息,通过电话、邮件或者亲自去到咨询处咨询都是一个获得真实有效信息的好法子。

学长学姐们

和学长学姐们沟通,吸取他们的经验当然也是一个方法。但是是不是一个好方法,就要取决于个人了。如果是善于分析、归纳的同学,那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是若是一个偏听偏信,或者听了就信,不再思考加工的同学,这个方法莫说无益,有可能还会起反作用。

借鉴原则:

只听客观的:可以相信一些客观的事实,例如必须修什么课等等。但课程的设置和要求都会随着时间来改变和更新,注意和官网上的核查。

尽量多数据归纳:一两个人的经验会有很多随机性和偶然性,不要直接当做真理。例如有人说他GPA3.0就转进专业了。对此,第一要确定是否是真话,第二即使为真,也很有可能他是当年进去的非常靠后的人,甚至是最后一名。所以他当年3.0就转进专业了,不代表你也可以。但是如果人数比较多,例如5、6个人都是3.0-3.2的成绩就转进专业,那么至少说明这个专业不难进,根据自己的情况,多少可以心里有底,有个大概的把握。

一定要和官网信息做比对:无论得到了什么消息,但凡是可以跟官网做对比check的,都建议一定要再次核实,以免有错误信息混在其中。

不要把特例奉为圭臬:很多同学喜欢听特例,很多特例成功的也很喜欢宣传。但是特例之所以是特例就是因为它是特殊的个例,不具有普遍的适配性。在他身上成功了,不代表在你的case中也起作用。因此一些很玄妙的例子,听过即可,不要当做做事的原则和标准。

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背景、性格、客观表现都不一样,别人的例子永远都只是参考。可以吸取经验,但是不要复刻到自己的case上。只有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并做出的策略对于你来说才是最优项。

校内外的学生论坛和学生群

和上面的学长学姐们的借鉴原则一致。校内学生论坛和新生群(尤其是学生会组建的)的相对可信度更大一些,校外的建议找主流的单纯学生交流的论坛,一些跟售卖服务或商品相关的学生论坛内的内容不建议相信和采纳。微信和QQ的学生群同理。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再次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学校的官方信息,以此为基础,再做决定!

【END】

本文由任意链接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nyilink.com/9815.html